

「不正常狀態」— 誰更不正常?
Xavier 化不安為動力 2019年至今,彷彿所有事情都失常,熟悉的一切脫離了軌道,變得陌生。「不正常」三個字暗藏令人不安的元素,大部分人視若無堵,把不正常當作日常,繼續欺騙自己。但兩位九十後本土藝術家,鄧廣燊和馮孟忠選擇直視內心的不安和無力感,將其化為創作動力,聯同近期...


退齋內的山林景致 ── 淺談馮以力書法一二
Tracy TSANG 馮以力(下稱以力)的書法作品驟看似畫非畫,似書非書,當中圖像符號在宣紙上的空間、結構佈局與繪畫相約,一種源於構圖時的設計意向,唯繪畫與書法的分野在於時間的包容度,或是與時間之間角力的支點不同。繪畫在於呈現時間累積的可能,每筆上畫(布),修補填刮,誠然...


「一加一大於二」的實驗與實踐
郭曉晴 Cindy Kwok —《 離心藝力》 黃琮瑜數碼水墨繪畫及動畫講座回應 文:郭曉晴 Cindy Kwok 中國水墨畫歷史源遠流長,水墨技法如山石的勾皴擦染、墨的乾濕濃淡,皆蘊含著古人的豐富智慧。站在一幅水墨畫卷前,誰又會想到眼前的作品並非筆墨所畫...


海港城美術館《游・遊》:由海到陸,苦難的變換詮釋
Ode 陽光搔癢皮膚的那些季節,我常獨自待在海邊一整個下午。不是定點駐留,卻是順沿維多利亞港或北或南的岸堤,無所事事一直徒步至腳板疲軟的短途跋涉。一片波紋的藍。從一端渡到另一端。我想溺沉於海的人,總滯留於某種進退不得的生命狀態;迷途,唯有泅水飄流。現居倫敦的香港藝術家何淑美...


給被隔離者的信 — 楊沛鏗《期待的落差》
Michelle 你好,被隔離的日子不容易過,但你並不孤單。 有一位藝術家叫楊沛鏗,這兩年的疫情以來,他幾乎成為了隔離專家。疫情期間,藝術家在多次隔離和社會新常態下,常常反思人際之間相處的壓力與漫長的獨處。楊沛鏗最近有一個命為「期待的落差」的展覽。他鍾情植物生態,喜歡以日常...


踏空兩次——藝評鄺鎮禧「踏空」個展
Lauren 進門,未來得及去拿取展覽簡介,旋轉的白熾燈已經宣示主權,這場「踏空」開始了。這些展品熟悉而陌生,像是與歷經了巨變的普通朋友再度相遇。髮廊門前的燈,木製的梯子,乾而固定的油漆,高高懸掛的擴音器,播放著影片的電視,但都已經不是原本模樣。...


「自癒與被癒之間」——談何淑美個人作品展《游·遊》
一腿魚 在一片喧囂過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小小的、靜謐的空間,陽光恰好投射在潔 白的天花板上,一張張綠色為主調的油畫,恣意伸腰,不時探出一頭來,窺探著對面沈靜的墨色大海,這就是藝術家何淑美在「海港城·美術館」舉辦的個 人作品展《游·遊》。...


鬧市中的鄉愁:香港當代藝術家何淑美個人作品展《游.遊》@海港城藝術評論
Joyce 在人來人往的商場一隅,有一處寧靜的空間,盛載着藝術家何淑美的鄉愁。 以前讀書的時候,總覺得文人墨客筆下的鄉愁是無病呻吟。長大後,筆者第一次離開香港往外國生活,卻發現鄉愁實在無法排解。藝術家是次展出的作品可以說是十分個人化,將自己的情緒徹底呈現,同時嘗試連結觀眾。...


聽一場活動:「PS PAID Studio Visit – 何兆南」
Chris Wong 同一場經歷延伸出兩種狀態 何兆南(下稱:阿南)於分享中介紹自己最近於兩個展覽(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尚未到來的世界》以及Present Projects1的《Fault Lines》)中展出的作品。他以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手法展示兩種狀態:一、以攝影及錄像等...


嗯嗯...思想果然是負擔...
Kelvin 久久沒寫作,決定先翻幾⾴書幾篇藝評才動筆。 富德樓6樓是個檔期排得很密的藝術空間,平均每⼀個⽉都會轉換展覽,但像《思想是負擔》這麼瘋狂的展覽實屬少有︔裝置藝術家鍾正將展覽空間圍上⽊板、⽩⾊膠袋,地下再鋪上建築⽤的中通板,⼗⾜⼀個裝修⼯地現場,更令筆者想起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