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港視覺藝術評論人培訓計劃 2018

灣仔文法:過去、現在、未來式
陳福善奇幻舞台

陳福善奇幻舞台 [1]

撰文 : Cecilia Wong

早前到香港藝術中心看過「灣仔文法:過去、現在、未來式」,灣仔,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在香港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這次展覽集合十八名本地及海外藝術家,其中一幅我最喜愛的作品:陳福善的《非法移民》。

 

陳福善的作品以人物及動物如魚為主題,採用較為鮮明的色彩,表現香港特色的一面,作品散發出夢幻童真的超現實想象。由於陳福善出生於巴拿馬,技巧上初期是西洋畫,到七、八十年代利用水墨與西洋畫法糅合。

 

1985年的《非法移民》,看似是一幅先用毛筆以墨線勾畫出物象的外形,然後著色完成的卡通式水彩畫。畫中不只描繪出灣仔的海,亦同時呈現出香港當年成為不少偷渡者目的地之歷史。畫中上半部分看到船上狹小空間的擠迫情況,乘載著男女老幼十多名,船上的人神色各異,有些神色緊張、有些則互相指責、有些則木無表情,遠處還有一位戴著帽子的漁夫,面露難色,而畫中下半部分看到兩條很大的魚,水域中有不少人像幽靈般在活動,冒死游去而進入香港海域,畫中更有一部分不完整的圍牆,水域中的人和魚自由自在地穿插,但流露出他們極擔憂的神情,看似是希望能避過水警而偷渡登陸。

 

陳福善以卡通式人物畫的手法,而非傳統的中國水墨畫法,反映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的不平現象[2],把當時香港所面對難民潮的實況描寫得淋漓盡致[3],更對海有著極為深刻的印象,海上是值得被紀錄下來的有趣風景。

 

他以兒童畫[4]般的人物,通過他那夢幻的手法展現出來,第一眼是令人無法參透到畫中的意思,有趣的地方就是那種好奇心的探索,探索這充滿童真趣味的陳福善繪畫世界。[5]

評論文章  2018年

(排名不分先後)

導師: 吉暝水

陳福善奇幻舞台

撰文 : Cecilia Wong

 

【藝遊筆記】 《是五十年不變,抑或未變?—— 香港國際攝影節「PROVOKE & Beyond 挑釁以外」》

撰文 : Choy Po Yin

挑釁時代 - 探索影像表達50年

撰文 : Iris Chung

 

「Provoke」- 挑釁的層層遞進

撰文 : Janice Mak

 

《Provoke》──淺談「挑釁時代:探索影像表達50年」的顛覆性

撰文 : Kelly Yu

《灣仔文法》展覽,作品與灣仔有何關係?

撰文 : Krystal Wong

舊照今評 · 劃時代的挑釁

撰文 : Li Hoi Ping

空間式話劇

撰文 : sin mei chun jan

「對位變奏:野口勇之於傅丹」:展品的變奏,身份的對位

撰文 : Krystal Wong

 離散者的對話──談「對位變奏:野口勇之於傅丹」

撰文 :Kelly Yu

C&G 《「最」大展》- 存在和消失 

撰文 : Janice Mak

挑釁的影像 ‧ 主觀的解讀

撰文 : 陳樂軒

​導師評語: 

[1] 文題很重要,下次記得寫埋~

[2] 手法上的取態,與「政治形勢和社會的不平現象」有何關係?如無,請分兩句。另,手法的選擇,有冇咩特別意思?

[3] 如何「描寫得淋漓盡致」? 海 + 難民潮,不免想起越南難民的事。加上創作年份也似乎吻合。不妨多說一點越南難民的背景,才能夠說明點解「描寫得淋漓盡致」~
[4] 為何有這樣的取態?兒童的筆法,但說難民這麼沉重的議題,有何效果?

[5] Overall:文章用了相當筆墨分析畫作,觀察仔細,有好些地方可以再延伸討論。例如:筆法上,畫者何以有這樣的選擇?可以多些 research(google下),如果找不到說明,你也可以大膽一猜。

 

另外,作品時代背景對於解讀此作頗為重要,宜交代一下 1980 年代香港面對甚麼難民議題。同時,也可將近年歐洲難民潮加入討論。一來豐富D,二來也令話題更富當代意義。

 

文題是「陳福善奇幻舞台」,而現時行文見到「奇幻」,但「舞台」不多。點解覺得這是「舞台」呢?像一台戲嗎?

藝遊筆記

【藝遊筆記】《是五十年不變,抑或未變?[1] — — 香港國際攝影節「PROVOKE & Beyond 挑釁以外」》

撰文 : Choy Po Yin

1968年,日本攝影雜誌《PROVOKE》(挑釁)面世,以粗獷、搖晃、失焦的黑白攝影風格,為日本戰後攝影界帶來衝擊。2018年,今屆香港國際攝影節主題展覽「PROVOKE & Beyond 挑釁以外」,借用於《PROVOKE》為引子,展示一批於1960–1970年代日本冒起的攝影師作品,以「挑釁」為尺,審視這批叛道離經的作品。

 

相片面世五十年[2] ,算不算已走了一個時代?一個時代的起首和終結,誰又能定斷?展覽策展人劉清平撰文:「縱觀這五十年的攝影發展歷程,可以說是翻天覆地;也可以說,我們並沒有走多遠。」是我們多年來對攝影藝術的理解、對攝影意義的探究;而我在這批黑白、糢糊、散亂的作品之中,我亦想問 — — 這個世界和社會已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了多少?

 

 

這次主題攝影共分了兩大部份,一是「挑釁時代 — — 探索影像表達50年」,展出日本攝影師如內藤正敏、濱口隆、東松照明、吉行耕平、森山大道等人的作品;二是《PROVOKE》創辦人之一中平卓馬個展,以其不同人生階段的作品,呈現他如何以影像反思影像本質。

 

雖然兩個展覽分別位於石硤尾和中環,但毎個展覽的脈絡頗能獨立成章。前者勾劃出的「挑釁」來自於一眾攝影師對挑戰舊有的攝影技巧和美學,以及攝影師介入被攝物的程度和鏡頭的視點。細江英江作品浸出一抹抺鬼魅和幻想;出自森山大道,那粗糙又光暗大反差的人物影像;野村佐紀子拍攝的人像負片照;再到濱口隆走入社運現場拍攝,記錄社會, 還有吉行耕平的《公園》系列,他於晚上走到公園,摸黑偷拍一群群窺淫癖者窺探纏綿中的情侶。

 

 

後者則聚焦中平卓馬一系列個人攝影作品,表現出攝影與他的人生經歷和覺悟,何以互相牽引。他一邊攝影,一邊探索攝影理論;又因為曾酒精中毒,失去長期記憶及認知,他的攝影風格逆轉,其人生歷程本身已是不斷對自身作出的「挑釁」。[3] 

再把兩展並置解讀,在那個屬於日本經濟起飛的時代中,「挑釁」是一本雜誌、攝影師的作品及際遇,三者集合起來呈現出攝影師眼中的當時的社會面貌,亦似乎可以誘發起挑釁以外的反照 — — 作品指涉到的社會運動、性、裸露等等,在「曝光」五十年後,至今仍然被視為挑戰社會的行為。[3] 

 

 「挑釁時代 — — 探索影像表達50年」展覽場內,展區以攝影師劃分,每個展區亦以不同形式、物料呈現作品;牆上作品的說明標籤散略,參觀者專注觀察相片的構圖與光影,直接接收並理解照片本身的視覺訊息。想特別一提森山大道的作品展區,他的作品被放大印在畫布上,相片本身粗糙的顆粒在如畫布上有如顏料筆觸 ,是相是畫,霎時難分; 連同上方提到吉行耕平的作品,策展人再讓觀眾賞試「偷窺」的經驗,為本身已是「挑釁」的作品再賦予少見的觀賞形式。至於在中平卓馬的個展,其部份黑白及彩色作品在同一空間相對放置,亦有作品投映於牆身和地面上,參觀者置身相片中觀看被折曲的畫面,看相亦看人,看到自己、看到其他參觀者、也看到在2015年離世的中平卓馬,他和攝影顛覆的一生。這次展出似乎也是策展團隊帶來的一次「挑釁」,相片本身靜止不動,卻以多種媒介和觀賞經驗來策劃展覽。[4] 

 

"A Language to come" 是這次攝影展的主題口號,意念也許取自中平卓馬曾出版過的影集 “For a language to come”(《為了該有的語言》) 。一張張只有黑與白的純粹中,留下的挑釁是要批判慣性, 一直到五十年過後依然歷久常新。

 

是不變或未變,寄望今日重新翻閱過去, a new language is yet to come[5] 。

 

 

 

 

**********

 

【展覽|挑釁時代 — — 探索影像表達50年】

策展人:長澤章生

日期:26.10. — 2.12.2018

時間:12–8PM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L0及L1藝廊

藝術家:濱口隆、細江英公、倉田精二、森山大道、內藤正敏、中平卓馬、野村佐紀子、澤渡朔、SPEW、須田一政、東松照明、吉行耕平

— — — — — — — — 

【展覽|中平卓馬 Nakahira Takuma】

策展人:黃亞紀日

日期:3–27.11.2018

時間:12–8PM

地點:HART Projects at H Code

 

Event Page: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45354146146337/

(修改版請按此)

​導師評語: 

[1]  Good question 

[2]「相片」是指甚麼?日本攝影?攝影技術?今次展品?

[3]  描述only

[4]  綜合分析

[5]  呢段同個主線無關

[6]  Overall:文題提出了大質問,which is good,而睇你在第二段時提到「我在這批黑白、糢糊、散亂的作品之中,我亦想問 — — 這個世界和社會已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了多少?」

 

我理解你想講「五十年不變,抑或未變」係指向社會性的,然而我讀下文,卻沒見到很多分析社會變化,分析點解變/未變的論證。

 

來到最後,你的結語是「a new language is yet to come [Office5]」,應該是指「未變」吧?未變的是甚麼呢?因為「作品指涉到的社會運動、性、裸露等等,在「曝光」五十年後,至今仍然被視為挑戰社會的行為。 [Office5]」嗎?

 

如果上述一句是你想提出的重點,就應該多加篇章去說,提出一些社會運動、性、裸露影像,今日仍然禁忌多多的例子。

攝影師的挑釁-窺視與影像

挑釁時代-探索影像表達50年[1]

撰文 :Iris Chung

 

拍攝者與被攝者的關係就像「同是天涯淪落人」,波蘭著名導演奇斯洛夫斯基(Kieślowski)早年拍攝紀錄片出身,他曾這樣說,「作為一 名攝影師有甚麼資格去拍攝別人的傷痕和私隱,即便如此,我也是介入他們的生活之中,承受同樣的傷痕。」以此對照日本二戰後甚具顛覆意味的攝影雜誌《PROVOKE》,強調攝影師有記錄現實,批判現實的責任,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介入這場社會改革的鬥爭中。[2]

今年香港國際攝影節以「挑釁時代-探索影像表達50年」,打正旗號以日本60-70年代間冒起和活躍的攝影師作主導。甚具爭議的攝影大師中平卓馬也是此次參展者之一,但他的作品並沒有與其他攝影作品放在一起,而是放在另一個畫廊裡展出,可能與版權有關而作此安排。[3]

中平卓馬的名字相信在各大攝影展中不會陌生,他的作品都在向社會、政治、文化、語言提出拷問,正如他的人生寫照,酒精中毒、失憶、燒毀作品,無不以生命對抗現實的不滿。中平卓馬的「晃動模糊」傾向無政府狀態,向現實下戰書與自我毀滅,因此他也是決不妥協的,並且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而實踐之。[4]

 

在此次展覽中,最具挑釁意味,不得不提吉行耕平的《公園》系列,不但挑戰道德底線,甚至將「偷窺」、「犯罪」的行為掛上「攝影師」的名號,光明正大地曝光於人前,不敢引起連番思考,攝影師有何資格,或以甚麼職業道德拍攝這些照片?[5]

 

《公園》系列攝出人們在公園裡做出私密的行為,有情侶親熱、有集體性愛、有疑似輪姦,亦有男性旁觀者加入趁機「抽水」摸女生。有說吉行耕平用了半年時間實地考察才開始拍攝,作為攝影師他有責任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態,但面對侵犯私隱,以及縱容犯罪行為,是否也無動於衷?吉行耕平認為是一種時代記錄,記錄了那個年代的放縱,姑勿論爭議結果如何,但在職責和道德上如何取捨,交由公眾思考。
[6]

(修改版請按此)

導師評語:

[1]  這是展覽的題目,而不是你文章的標題吧?

[2] Good opening

[3]  很肯定嗎?否則換成問句較好。

[4]  既然這展覽不多中平的作品,甚至分開展出,何以特地花一段文字介紹他的風格?與這篇文章的主題又有何關係?

[5]  這段好,呼應你文首提出的疑問。

[6]  Overall:哎,讀完覺得很可惜。文章開頭不錯,引用奇斯洛夫斯基的言,帶出疑問。本以為下文會就很多例子,討論傷痕和私隱,豈知有是有的,但只有吉行耕平。多些例子固然好,但只說吉行耕平也不是不可以。倒是中間「插播」中平卓馬就顯得格格不入。

另外,文章需要標題呢。行文都清晰可見你想討論的重點,何不用作文題呢?

「Provoke」- 挑釁的層層遞進

「Provoke」- 挑釁的層層遞進

撰文 : Janice Mak


2018的香港國際攝影節主題展覽名為「挑釁時代:探索影像表達50年」。對比中文的標題,英文的翻譯 “Provoke the Age, the Acts: 50 Year’s Quest for a Language to Come” 來得更精準。開宗明義點出以1968年創刊的日本傳奇性攝影雜誌《Provoke》為軸心,描畫出那個躁動的60-70年代。在十多位攝影師包括中平卓馬、森山大道、細江英公、東松照明等風格不同的作品中捕捉到的「挑釁時代」: 戰後日本社會百廢待興、傳統價值的消亡,新秩序尚未確立,新舊交間帶來一波又一波的社會騷動。衝著《Provoke》雜誌而來的觀眾或許會覺得「到喉唔到肺」[1],但如策展人長澤章生所說,《PROVOKE》的關鍵在於裡面的精神。在時代的巧合下,一群年輕的攝影師陰差陽錯地創出一種風格。失焦、搖晃是手段,心中一團鬱悶躁郁的宣洩表達才是結果。
 

janice1.png

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的展覽場地採取開放式設計,想如何入手觀賞悉隨尊便。讓人無法忽視的是踏入會場後首先遇上的細江英公作品 - 《薔薇刑》 。《薔薇刑》早1961年發表,是細江英公被三島由紀夫相中為自己拍攝的一輯個人肖像,用於三島將要出版的一本評論集。而1961年,《PROVOKE》的創辦人之一中平卓馬也還未從東京外國語大學畢業。展覽選用《薔薇刑》作為點題之作確實是別出心裁。三島由紀夫於1970年11月25日的三島事件中切腹諫世[2] 正正就是 “provoke” 的絕對演譯 (註: 根據Collins Dictionary, provoke 的其中一項解釋是 ”if you provoke someone, you deliberately annoy them and try to make them behave aggressively 如果你挑釁某人,你是故意惹惱他們並試圖使他們作出激烈的行為”) 。手中拿著、口裡輕叼薔薇花的三島由紀夫引領觀者在凝固的光影下遊走於那年頭的東京。鏡頭自街上走到屋內,從人前步入人後,身體由裹覆到赤裸,挑釁層層遞進[3],直指核心[4]。心頭的悸動化成行動,見於男男女女的公園”晚間活動”、校園內學生堅定卻惘然的眼神和成田機場戰慄的天空。 [5]

janice2.png

導師評語:

[1]  宜先解釋如何「到喉唔到肺」,再論長澤章生的見解。這樣才有對比。

[2]  Good interpretation

[3]  「挑釁層層遞進」的意思不明?由外而內?

[4]  甚麼的「核心」?

[5]  Overall:文題設定為「挑釁的層層遞進」,但內文未見充份解釋如何層層遞進(就只有結尾一段,匆匆幾筆,所以我問你是不是還有「下文」)。

以現有的文字來說,《薔薇刑》的分析是有趣,而且有意思的,但可惜同「挑釁的層層遞進」關係不大。

如果你想修改,建議:
1)    集中談《薔薇刑》,但好難寫得長,可能要加其他例子,拉闊來討論「相片內和相片本身同是挑釁」。
2)    繼續以「挑釁的層層遞進」為題,但要將現時末段增寫

 

Provoke《Provoke》 ──淺談「挑釁時代:探索影像表達50年」的顛覆性

Provoke《Provoke》

──淺談「挑釁時代:探索影像表達50年」的顛覆性

撰文 : Kelly Yu

香港國際攝影節兩大主題展覽之一、由長澤章生策展的「挑釁時代:探索影像表達50年」(下稱「挑釁時代」),以1968年創刊的《Provoke》攝影雜刊作為切入點,展出中平卓馬、森山大道、細江英公、濱口隆等十多位不同風格的攝影巨匠的作品。由於本人對於日本攝影認識不深,觀看時對展覽的安排有點不明所以;但對比另一主題展「中平卓馬」,以及兩年前另一個以《Provoke》作切入點的日本攝影史大型展覽,便發現「挑釁時代」所挑釁的正是觀眾對《Provoke》的定型印象。

 

2016年由Walter Moser策展的Provoke: Between Protest and Performance Photography in Japan, 1960-1975,集中介紹與《Provoke》相關的人物及其影響,同時將其放置於時代框架下,展現其與當時的攝影潮流諸如抗爭攝影,以至表現藝術的關係【1】。策展人更將三期《Provoke》雜誌的內頁分拆並排起來,儼如教科書。由黃亞紀策展的「中平卓馬」亦規規矩矩地展出中平卓馬的作品,並備有《Provoke》雜誌及攝影集供觀眾翻閱。[1]

 

反觀「挑釁時代」的佈局就顯得有點詭異,既不是按時序排列,亦不是按主題劃分。明明大家都說《Provoke》的風格是「粗獷、搖晃、失焦」,卻出現澤渡朔那猶如時尚雜誌的《KINKY》系列照片。勉強說它是以攝影師為單位劃分,將大師作品夾雜在年輕攝影師作品中,又似乎有點失禮。不但如此,大師的作品似乎並未受到應有「關注」,中平卓馬的《為了即將到來的語言》本應是最點題的作品,但展覽中以幻燈片呈現,稍為不留神便會錯過;森山大道的《醜聞》也以絲網印刷方式呈現在油畫布版和報紙上,感覺似布景;大師吉行耕平的《公園》系列被肆意「惡搞」,放大置於黑房內,迫令觀眾參與「偷窺」。[2]

 

撇除場地限制,筆者有理由相信實際上這正是長澤章生想要達到的效果。

 

長澤章生在一個訪問中曾指出,大家對「Provoke」有所誤解,「它不是一種風格,而是一種精神、一場運動。」【2】他認為,「Provoke精神是反對固有制度,對政治也好、社會印象也好,最後都是你如何看這個世界。」【3】

 

到底長澤章生的解讀是否有理?如果從《Provoke》雜誌的副題「為了激發思考的資料」來看,長澤章生的安排可能恰如其份。

對於立意打破傳統框框的《Provoke》來說,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經典」,其實未必是雜誌創辦人所樂見的。長澤章生為了觀眾拋開對「大師」作品既有印象的枷鎖,直接與作品對話,顯然下了一番功夫。

 

《Provoke》的前世今生

在展場最當眼位置,擺放了細江英公於1961年拍攝、由作家三島由紀夫擔任模特兒的《薔薇刑》;接下來的是東松照明的《啊!新宿》系列。森山大道曾是細江英公的助手,中平卓馬深受東松照明影響,這些似乎就是《Provoke》的「前世」。以對戰後日本社會的高速西化和主權受制於美國極為不滿、1970年切腹自殺的三島由紀夫打頭陣,又似乎挺能概括當時的時代精神。

 

至於《Provoke》的「今生」,長澤章生挑選了SPEW的《Mother》(2017),及野村佐紀子的《另一種黑色的黑暗》(2009),對觀眾而言可謂相當有驚喜。前者將照片放大至「起格」,驟眼看像是油畫;後者將負片變成主角,為攝影開拓更多可能性。

 

 在現今這個速食文化[3] 當道的世代,長澤章生使出奇招向《Provoke》那種「激發思考」的初心致敬,其誠可嘉。但對於缺乏背景知識的觀眾(如筆者觀賞的時候),可能較難一下子掌握當中的顛覆性,看得一頭霧水。[4]

[5]

 

 

【1】Provoke: Between Protest and Performance – Photography in Japan, 1960–1975 https://www.albertina.at/site/assets/files/2079/presskit_provoke.pd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ED6AFgs_4

【2】《PROVOKE》五十載 日本攝影的挑釁時代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special/daily/article/20181031/20534211

【3】12日本攝影大師聯展 一格快門捕捉反叛年代

https://ol.mingpao.com/php/cultureleisure3.php?nodeid=1541701632819&subcate=culture&issue=2018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