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NFT 如何與藝術扯上關係?

Jeff


NFT (Non Fungible Token)成為全城熱話已有一年多,大家都關心這項本為藝術交易而發展的技術,與藝術有甚麼關係,可以如何幫助藝術工業發展。愈來愈多創作團隊投入資源製作 NFT,新媒體藝術家 Keith Lam 繼 detour 2021 的講座後,近日再次於主場 ground talk 與設計師 Joe Kwan 和 NFT 藝術品交易平台 ARTS LIBERTY 創立人 James Huang 討論 NFT 的發展。讓我在這裡總結一下他們所談的,並提出一些我們可以在藝術發展上思考的問題。


NFT作為技術、作為交易平台、作為媒介


三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講者,洽好豐富了 NFT 不同面向的討論。在技術層面上,James 劈頭指出 NFT 只是張以編碼製作的「收據」(Huang et al., 2022),它能清楚編下所綁定的作品,加入獨有序號作記認,並共同記錄在每家的伺服器上,公開交易記錄,大減被更改的機會(Dash & McCoy, 2014)。可是,現有的綁定方式仍以網頁連結為準,只要向網頁連結服務商下手,不難把所綁定的作品更改(Huang et al., 2022)。這一漏洞對 NFT 交易造成挺大的隱憂。


設計師 Joe Kwan,一心在 NFT 這個灸手的平台上推廣自己的作品,他先後分享了數個他售賣 NFT 作品的經驗。這些例子都是他與國際知名團體聯乘的項目,有破香港紀錄賣出的,亦有失敗的。這令他發現現實的(藝術)市場,與密碼貨幣市場的買家,是兩群截然不同的人(Kwan et al., 2022)。現在不少 NFT 項目會在社交軟件 Discord 上建立他們的支持者群,在當中發放項目消息,發展項目的(藝術)價值(如有)。Joe 的經驗能夠類比希望在 NFT 交易成功的藝術家,至少我們知道現實藝術市場對藝術品價值的評定方法,未必能套用於 NFT 市場中。


最後,藝術家 Keith Lam 由 NFT 的起源-新媒體論壇 Rhizome Seven on Seven 2014,藝術家 Kevin McCoy 與工程師 Anil Dash 的合作講起,指出他們發明 NFT,本旨在保護在網絡世界中,容易被複製的數位藝術,及其創作者的權利。他亦提及 Anil Dash 在 2021 年曾對現在的 NFT 發展表示失望,認為現在的 NFT 沒有比當年的雛型進步,發展亦已偏離初衷(Dash, A., 2021)。 Kieth 認為藝術可以以媒介或思想作分類,身為新媒體藝術家,他在意作品有否運用媒體自身的特性。他認為 Anna Ridler 是有少數能夠在 NFT 上做到這點的藝術家,她的《Bloemenveiling》(2019)和《The Shell Record》(2021)有運用到 NFT 的數位特性(指 NFT 交易中的 Smart Contract,下文將加以解釋),製作出會因交易而變化的藝術作品,諷刺(密碼)貨幣的價值,指出 NFT 還是有可能成為有趣的媒介的(Lam et al., 2022)。


NFT 與藝術生態?


NFT 技術顯然有待發展,讓我們先假設漏洞終能修補,討論它對藝術發展的影響。NFT 最吸引的,必定是上文所談,得益自區塊鏈技術的公開和去中心化式記錄, 加上可以在 Smart Contract(編碼寫成的 NFT 交易協議)中加入根據交易分紅給藝術家的條款,編碼協議亦能在電腦世界中自動執行,自動保障藝術家的收益(Huang, et al., 2022)。


相信有很多人與 Joe Kwan 一樣,發現 NFT 市場的大部份作品都不乎美學標準(2022),質疑 NFT 藝術品的價值。正如 Joe 的經驗所指出,NFT 是個截然不同的市場,藝術品價值在新的世界中重新被定義,甚至令藝術品的價值在現實的藝術市場,與在密碼貨幣市場上有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可能來自密碼貨幣的炒賣,亦可能亦來自上文所說的 Discord 群組-如果我們跟從藝術體制理論(Intitutional Theory of Art)的角度切入,說藝術的價值需要藝術圈或評論去定義,那 Discord 群的參與者便確實地掌握了評定 NFT 藝術品價值的權力,甚至可能回過頭影響既有的藝術觀。面對新平台,我們應該如何在 NFT 社群中討論藝術價值呢?上文未談及,在藝術市場中較難交易的作品,包括 Keith Lam 在做的裝置藝術、或其他概念藝術等,可以如何被 NFT 市場認受?NFT 市場可以如何與現有的藝術市場、藝術圈接軌,提供上段的保障呢?我們有需要這樣做嗎?


NFT 作為藝術品?


NFT 是否藝術品社會常問的問題,相信上文的解說能讓大家分辨 NFT 和作品。但在當代藝術中,幾乎任何東西都能成為媒介,NFT 當中的 Smart Contract 亦容許一定空間,有機會讓藝術家以編碼創作介入交易,我找不到原因說 NFT 不能成為作品,Anna Ridler 亦已作示範。香港則有藝術家 MC 仁早前推出的《玩謝九龍皇帝》 NFT 項目,向全港市民免費派發「九龍皇帝」曾灶財的「身份證」,試圖把藝術品透過「去中心化的」 NFT 市場發到每個人的手中。結果卻因手續費和其他程序問題,令多數有興趣的「平民」只好他日再取,相比可以在網絡世界自由擷取,作品卻凸顯區塊鏈不開放的一面。數位世界一直向實體世界作出挑戰,NFT 把討論「燒」到藝術頭上,或能成為探索的起點,以藝術的方式,討論藝術和日常生活將否立於數位世界之中。



參考


Dash, A., & McCoy, K. (2014). Seven on Seven 2014: Kevin McCoy & Anil Dash. Vimeo. Retrieved April 23, 2022, from https://vimeo.com/96131398


Dash, A. (2021, April 2). NFTs weren't supposed to end like this. The Atlantic. Retrieved April 21, 2022, from 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1/04/nfts-werent-supposed-end-like/618488/


Huang, J., Kwan, J., & Lam, K. (2022, April 13). 【 ground talk #11 】James Huang X Joe Kwan #NFT #art #DESIGN. YouTube. Retrieved April 21, 2022, from https://youtu.be/COOoKYNs-3M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Instagram Social Icon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