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ATTER DIS-MATTER3

MATTER DIS-MATTER3

「物」「非物」 Dec 03, 2004 - Jan 17, 2005

「物」「非物」 Dec 03, 2004 - Jan 17, 2005

MATTER DIS-MATTER5

MATTER DIS-MATTER5

MATTER DIS-MATTER2

MATTER DIS-MATTER2

MATTER DIS-MATTER

MATTER DIS-MATTER

「物」「非物」 Dec 03, 2004 - Jan 17, 2005
「物」「非物」
 
Dec 03, 2004 - Jan 17, 2005
@1a 空間
「物」「非物」- 當物料遇上新媒體, 媒體藝術展覽
參展藝術家﹕ 張志佳, 區家耀以及張康生

承接年初1a 空間舉辦的《繪畫復繪畫》及《雕塑、復雕塑》展覽對單一藝術媒體的研究,是次《「物」「非物」- 當物料遇上新媒體》則對當下「新」媒體藝術與「舊」藝術模式進行討論。

物料,一向為藝術品面對觀眾展示的基本原素,或是建構藝術品過程中的重要一員。然而,數碼藝術的興起帶來了微妙的轉變。藝術品的養份不再依靠物料提供,取之而是人與電腦程式、機械與網絡之間溝通的語言/協定等等。當下的新媒體藝術,無論在觀念、技術或文化上,已然全盤吸納了數碼科技。對物料的應用,亦逐漸斜傾至以之輔助構成作品的裝置部份。

其實物料與新媒體,兩者在物質上仍有不可分割的接合點;而在觀念上,亦有很多共通點與磨合的可能性。例如杜象提出的「現成物」觀念所指涉的複製性,與數碼媒體的特徵互相呼應。

是次展覽重新以物料為起點,將新/舊/物料/媒體共冶一爐,利用 1a 空間作實驗工作室,讓一群非新媒體本科的藝術家,探討「傳統」物料與當下「新」媒體對話的可能性。
張志佳由單一物料開始,以泥塑在水中分解的過程,演繹「生」與「滅」的關係,寓旨遠古「四大皆空」的觀念。區家耀則解構現成的影像掃描器,再重構自家品牌的數碼相機與扭曲時空的影像。張康生則下載香港「經典」景色,複製在「曾經」是新媒體的乾性銀鹽感光紙上,讓新/舊/影像/媒體重新表述。
 


關於參展藝術家

張志佳
現職牙醫,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學院畢業。興趣與創作同樣多元化,曾以素描、繪畫、雕素及錄像作為創作媒介。目前,主力與舞蹈家合作,製作舞蹈劇場及表演。近作有「愛未」、「形亡極樂」及「捕捉流水」等。

區家耀
就讀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曾參與聯展包括「影畫」(2002)、「當區家耀與馬浩賢同時遇上親愛的歐普」(2004)等。自1997年拍攝第一張照片,感受到令人感動的一次經驗。由全憑感覺,轉變至涉及光、時間及空間之的關係,而近年更喜歡把光學融入實驗攝影中。

張康生
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取得藝術學士及碩士學位。於2001年在舉辦「過度數碼」個展。曾參與多個聯展及放映展,包括「自主世代錄像裝置展覽 - 回一捲」(2001)、微波國際媒體藝術節2002的「Temporal Being」(2002)、「亞洲拼圖 一 第十八屆亞洲國際美術展覽會」(2003) 及「Move On Asia- Animation & Single Channel Video Art Festival」(2004)等。張氏現兼教於香港藝術中心藝術學院,亦曾參與其他藝術團體的製作,例如為「劇場行動」的「黃牆紙」(2002) 任視覺設計,及參與「中國傳奇藝術節」評論刊物的編輯工作等。「物」「非物」為張氏首次參與策劃的展覽。
三舊千層糕
三舊千層糕

三舊千層糕

三舊千層糕
 
Jan 28, 2005 - Feb 17, 2005
@1a 空間

什麼是「三舊千層糕」?是次展覽將回到繪本的起步,一層的圖畫、一層的文字、一層的想 像、一層的現實;一層層的交錯……試問又豈止千層?是次展覽將會帶觀眾遊覽圖畫和文字在書本以外的可能性。參展藝術家為本地活躍的創作者,並把作品輯印成書及出版。他們並會把以往的作品展出,有些是童年時亂塗的;有些是未經修飾的原始繪稿。總之,這次展覽是個好機會讓創作者和觀眾一起「翻舊帳」,重新演繹詮釋過去的作品。1月28日至2月17日,於1a空間、城邦書店同步舉行,參展藝術家更會現身展覽場地和觀眾進行交流,萬勿錯過。

智海
漫畫家智海於1997年發表的處女作《The Writer》,講述一個歷盡艱辛、最終卻無法出版著作的作家的生涯。弔詭的是,這部漫畫集是智海自行影印、釘製、繪畫封面及獨自跑發行的作品。

是次展覽將展出《The Writer》珍貴手稿,讓我們一睹他較為人熟悉的作品如《默示錄》、《Piece of Mind》以前的早期作品的原始面貌,亦能引發我們對正規印刷及發行機制以外的出版模式的思考。

智海更特地為是次展覽限量重印他第二部手製漫畫集《The Writer and her Story》,於展覽期間發售,萬勿錯過。

個人網站:www.chihoi.net

 

江康泉(江記)
「有一個小學六年班的小朋友,看<北斗之拳>看得津津有味,認為漫畫就是應當血花四濺,讓人看的熱血沸騰。於是每天畫呀畫,一疊疊白紙填得滿滿的,然後用拙劣的釘裝手法,完成一本本自製的漫畫。而那個小朋友,生於一九七七年。如果他知道許多年之後,比他年長的自己,畫了一本沒有血花四濺,沒有讓人看的熱血 沸騰的<瑕疵鞋>,可能會有點不是味兒吧! 」

漫畫家江康泉將會展出快將出版的<瑕疵鞋2>手稿,並與觀眾分享小時候的手作漫畫, 一同體會投入創作的無限樂趣!

展覽期間, 亦會發售珍貴的< 瑕疵鞋> 限量手繪封面紀念版。

個人網站:http://shiningsummer.com/


吳力
 從繪畫出發進行其藝術創作,作品以木顏色居多,也有油彩以及其他顏料、媒介的作品。曾與冰冰合作出版《出發之前.散落以後》繪本詩集(2003年初版及2004年增訂版)及於展覽《回家之後》(藝術中心富士藝廊, 2004)展出其畫作。

自1999年起,更積極參與多個舞台表演之舞台、佈景、道具等設計/創作及擔任美術指導一職,作品包括《覺覺》(藝穗會,1999)、《覺覺‧貳》(上環 文娛中心,1999)、《逃桃沒了》(香港藝術中心WAVE次世代劇場節2001)、《及時行樂》(香港藝術中心,2000)、《出發之前.散落以 後》(藝術中心WAVE次世代劇場節2003首演及2004重演)及《寂寞的自由體操》(台灣牯嶺街藝術節2004)。現為自由身插畫師。

是次展覽將展出其創作時除完成品以外的一些畫作和準備功夫,如素描、人物設定、試色等等,展示了一本圖畫書的創作過程。
如果香港、一個「女/旅」人

如果香港、一個「女/旅」人

如果香港、一個「女/旅」人
如果香港、一個「女/旅」人 | 圖式:女旅人的國度
Feb 26, 2005 - March 16, 2005
@1a 空間
沒有想當然的「女性化」;有沒有不必要的「唱反調」。
她們是作為身處於香港的一個女性藝術家;
當下,站在不同崗位,站在不同的創作路上,似乎都有其獨特性;
有些把人生經歷透過幅度大的各種實驗,在生活上證實藝術;
有些把心靈訴諸純藝術形式上的意象表達。
 
「旅」寄託著一種自主性的不確定和變化的可能,又暗喻著時間與空間的不斷轉換,
及對一個不可知的國度的探求。
「女」通過旅的實踐,以影像呈現過程中自身與生命的變化;
「女」通過對旅的想像,先驗的預視,構造圖式。
如果香港、一個「女/旅」人
參展藝術家:
區凱琳
李美娟
石明慧
鄧凝姿
圖式:女旅人的國度
參展藝術家:
張韻雯
林慧潔
林玉蓮
梁美萍
城市幻像 Apr 01, 2005 - Apr 06, 2005
“City Illusion” Apr 01, 2005 - Apr 06, 2005

“City Illusion” Apr 01, 2005 - Apr 06, 2005

城市幻像
 
Apr 01, 2005 - Apr 06, 2005
@1a 空間

千禧年倒數時, 全世界都熱烈慶祝, 當晚煙火漫天, 大家慶祝踏入新紀元
五年後, 此時此刻, 我們有更催燦的城市燈光, 更高的摩天大樓,
消費- 發展, 消費 -發展   發展-消費, 發展-消費
城市既實在, 又虛幻,
城市既誘惑, 又無聊,
城市既親切, 又疏離
城市, 城市, 愛妳, 不愛你.
甘甘與十十 : 文字背後
甘甘與十十 : 文字背後

甘甘與十十 : 文字背後

甘甘與十十 : 文字背後
Apr 10, 2005 - Apr 30, 2005
@1a 空間
甘甘與十十 : 文字背後
牆角落 III ─ 甘甘與十十 : 文字背後

策展人語
Kobe Ho

文字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但意念一經文字過濾,原意與表意難免產生差距。再然後,讀者透過文字表意試圖解碼以釋放原意,這樣來來回回的過程結果 造就了文字的曖昧性:意念總好像沒法還原,言外之意卻冷不防在字裡行間出沒。所以羅蘭巴特說:作者已死。作者是死的,因為只有讀者才能為文字帶來生命。

馬格列特用超寫實手法畫了一個萍果。但他說:這不是萍果。這不是萍果,因為它空有萍果的形態與顏色,但它只是一塊畫布。你不能咬它。那吃不到的藝術是什麼?
這個空間展示了兩段文字,一段看似詩篇,一段看似評論。文字是由兩位風格與閱歷迴異的女性所寫。隨文字還附上她們的聲音與圖像作品。我懷疑,這些聲音、圖 像及空間本身,到底有沒有立體化了文字的本意,從而幫助讀者有效地理解文字背後的真實意思,或它們只是在干擾你的感知?
也許這是一場試驗,試驗文字與藝術的「欺騙性」。

 
關於《牆角落》

《牆角落》是一特別角落,好讓兩個不同世代的藝術創作人共同以作品對話,基調是媒體相近而內容和形式則各異。
系列從2003年開始。藝術家郭孟浩和梁展峰共同以概念作品參與第一次《牆角落》的對話,而曾翠薇和楊東龍則以繪畫為《牆角落》展開第二次對話。
活在視覺藝術中—「印象牛棚」繪畫比賽師生展覽
活在視覺藝術中—「印象牛棚」繪畫比賽師生展覽

活在視覺藝術中—「印象牛棚」繪畫比賽師生展覽

活在視覺藝術中—「印象牛棚」繪畫比賽師生展覽
May 4, 2005 - May 7, 2005
@1a 空間
1a空間主辦的「活活在視覺藝術中」學習工作坊,旨在推動本地藝術教育的先驗性的教與學模式,著重培育創意,啟發多元視野;為教師提供一個有關全面、全方位的專業及進修培訓。透過一連串坊間及1a空間展覽而推行的講座及導賞,貼近周邊發生的視覺活動;為教師提供一個學習及實踐的機會,從而讓老師推動校內藝術的文化活動,營造理想的學習環境,使同學們更投入視覺的創意樂趣。
這個計劃不是要高調地說我們是藝術家,做的是藝術作品云云;而曷讓中學老師和同學知道,藝術並非曲高和寡的小眾創作,而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周遭環境、文化、身份認同等有重大關係。藝術就是此地此刻,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創作。
計劃目的是希望教師能成為一個使者,將展覽、講座及導賞員中所學到的,和校內學生分享。相信學員能夠成為校推動藝術文化教育的重要成員,有效地提高學校的藝術氣氛和同學對藝術文化的認識和賞析能力。先由教師親身接觸參展藝術家和策展人,重新探討不同媒體的創作的特色及展覽概念,了解客觀和主觀角度分析藝術品的不同層面。1a空間作為老師接觸本地藝術的橋樑,引導老師如何從生活中教學,達至全方位的藝術培訓。以展覽本身為教學媒介,使學員直接從展覽作品中評賞藝術,豐富老師的審美經驗及加強批判性思考。然後由教師因應個別學生的潛能作出展覽導賞和於課堂時進行實踐式教學;相信是最理想及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在不加重教師工作量的原則下,達致教師和學生均有所獲的多元教學,使視覺藝術科更豐富,令學校和生活的藝術文化氣息更濃。
「印象牛棚」繪畫比賽師生展覽
在牛棚藝術村的特式建築下,感受自然—光與色,畫出印象派風格,畫出你印象中的牛棚。
賽前預習:比賽前,蔡仞姿與你一起看看印象派大師們的作品真跡,說說每幅畫背後都可能有的「那段古」,再仔細遠近觀察作品,用心感受;沒有甚麼比這更好的學屠方法!
比賽日期:2005年4月30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一時至七時
作品展: 2005年5月4日至7日
Walk!_Don’t_Run_Jul_15,_2005_-_Aug_14,_2005

Walk!_Don’t_Run_Jul_15,_2005_-_Aug_14,_2005

出嚟行!
出嚟行!
Jul 15, 2005 - Aug 14, 2005
@1a 空間

朱德華、余偉建、又一山人、榮念曾、盧婉雯、謝至德、謝柏齊。七個人用照相機,紀錄著、審視著,香港公民社會的誕生與茁長。當中有喜悅,有檢討,也有反思。是「pH5攝影連動」成立後的頭炮,由1a空間主辦。

策展概念
與遊行一起成長

黎健強@pH5攝影連動
香港在一八四一年開埠,幾年之後即有抗議罷工的活動;但是一直要去到一九八零年左右,上街遊行才普遍受落成為我們爭取權利公義的正常手段。特別是一九九七年後首任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位的八年期間,遊行活動更是無月無之,以至有人謔稱香港為「示威之都」。正是基於這樣的社會狀況,今年初當1a空間與我們洽談搞一個有關香港群眾活動的攝影作品展覽會的時候,遊行就很順理成章地被選為我們的主題。
近代以來,攝影總是和遊行息息相關。主辦的團體不用說,每每有用照相機和攝錄機將遊行示威的過程拍攝下來作紀錄。前幾年政府和警方以監察為名,也常常派出人員在遊行時四處張揚拍攝,暗示將來會用作證據檢控。參加者與支持者出得?行就不怕恫嚇,很多也會自己拍些照片,為日後留下美好的記憶。當然也許是最重要 的,是一群新聞媒體派出的攝影記者,他們拍攝的遊行面貌,會在夜間的電視新聞、翌日的報紙、以至通過互聯網傳往世界各地,給事件詮釋定調。

《出口黎行》展覽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帶著些回顧反思的意味。這並非是策展者的既定立場,反而是參展者的普遍取向:似乎大家都希望能夠用更高更深刻的角度,來審視香港的遊行活動,或許這個城市這個社會的未來出路。我們邀請參展的有攝影記者、專業攝影師、攝影老師、社會行動者、和藝術工作者,他們各自不同的題材 和形式,都提出要深化我們對於遊行的認識。

從目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而言,我們也有加深對於遊行的認識的實際需要。過去香港的遊行抗爭的主題,往往只集中於民生與切身的利益;要直至大約最近的二十年,才漸漸多了點對於人權自由平等的訴求,但是眼光仍然主要放在本地的事件。那些支援境外事態的抗爭遊行,參加者和傳媒的報導都寥寥可數。其實認識抗爭的議題、參加遊行、和反思遊行,都是公民社會成長的重要過程。香港行將在十二月舉行世界貿易組織的週年會議,屆時出現的遊行活動的模式、議題和視野,也許會進一步開闊我們的視野。
「集體空間」
集體空間

集體空間

「集體空間」
Aug 17, 2005 - Sep 09, 2005
@1a 空間
「集體空間」一詞可能顯得陌生,但在這個空間中,人們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發現自己的價值,實現自己的夢想。所以,它盛載的,除了人民,還有集體回憶。而這十一位藝術家,正是以攝影、油畫與裝置等視覺形式演繹着於他們自己的「集體空間」的思考。
「我的新聞攝影」攝影比賽作品展
「我的新聞攝影」攝影比賽作品展

「我的新聞攝影」攝影比賽作品展

「我的新聞攝影」攝影比賽作品展
Sep 11, 2005 - Sep 18, 2005
@1a 空間
相信每天看報章、雜誌,先吸引你注意力的一定是色彩豐富的相片。但你對新聞攝影的認識有多深?怎樣才算是新聞攝影?你心目中的新聞攝影又是什麼?我們可以怎樣運用相片去表達一則則的新聞故事?
牛棚書展2005
牛棚書展2005

牛棚書展2005

牛棚書展2005 閱讀‧身體
Sep 29, 2005 - Oct 3. 2005
@1a 空間
 
我們閱讀 跟身體重遇
牛棚書節是2003年由一班本地文人(如梁文道、朗天)、專業人士及藝術團體(進念、1aspace),因耐不住每年的「香港書展」的商業取向,一面倒地由市場主導閱讀口味,因而另起爐灶,組成籌委會,每年在土瓜灣牛棚藝術村舉辦書展,旨在為愛書人、年青人及大眾提供另類的免費閱讀空間及交流機會。
今年將是第三屆了,過去兩年分別都有一萬多人曾參與我們的活動,當中包括書展、駐節作家活動、工作坊、音樂會、創意地攤、學校導賞團等等。
每年書展均有主題,以緊扣當下大眾關心的議題,展開及深化討論,今年也不例外,主題是跟你我關係一樣密切的:閱讀‧身體
身不由己,天天匆促。我們對現代生活盲目膜拜,迷信效率、控制、數量。身體只淪為慾望的載體,我們少了對自己身體的敏感,失去了存在實感的自省,沒有內視檢看的能耐。
事實上,建構有關身體的論述背後有著種種社會、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的因素,它們天天跟我們的自身價值觀碰撞、拉扯、融合、反控,我們更多的時候處在迷糊莫名、悶厭煩躁的狀態中。
書展謹希望能透過鼓勵閱讀(不單是書本),重新認識/感覺自己的身體及討論各種有關身體的論述及議題。書展分為五天,各以小專題為旨,包括有關身體跟國家、城市建設、消費旅遊、性生活、性工作、心性治療的講座;以及電影、文學、音樂及表現藝術裡有關身體的各樣討論,也有本地獨立音樂會及創意地攤,希望締造一個開放、閒適的另類閱讀空間,跟身體重遇。
此外,牛棚書展每年均有駐節作家,2003年是小思老師、詩人也斯及平路女士; 2004年李歐梵教授、陳雲博士及莫昭如先生,或以工作坊,或以講座,或以行街的方式跟讀者打開跟主流書展不太一樣的對話空間。今年,我們將大膽地不設駐節作家,卻有駐節藝術家,將以更開放、更獨特新穎的互動方式跟大家探討藝術家自身存在的問題:何以皮層的失憶,縫活在象牙的寓言。
如往年一樣,今年跟主題相關的活動一樣豐富多采,開幕活動將是首播由江瓊珠女士執導的獨立電影《姊姊妹妹和紫藤》的選段及座談會,以紀錄及故事雙線並行形式,立體地呈現香港性工作者及社工的精神面貌及生活。
此外,也有環繞身體為主題的不同講座,如有關國家與身體的討論、由胡恩威主講城市跟身體的關係、由梁款主持,深入討論香港大學社會系進行的「香港女性性生活研究報告」、由電影評論學會主持的「電影裡的看與被看」、獨立媒體在香港的體位,有林奕華及湯禎兆對談以身體為賣點的AV女優,有對消費旅遊的反思、還有音樂、拉丁文學、表現藝術裡有關身體的各場座談會等等。另外,也很高興請來本地及國內著名心性治療師作家素黑,為我們即場拆解種種有關心性、身體及治療難題。
駐節藝術家:
何兆基
以前的「我」不會閱讀,文字,是一種符號,也是一種暗號,在「閱讀」與「被閱讀」之間,建構著微妙的關係。影像與文字,相輔相成,一同表述這個身體的成長過渡。
張韻雯
2002年,張韻雯的「透明貨櫃」在葵青劇院的廣場展出,有如外太空船在空蕩蕩的廣場上降落一樣。2005年,她繼續發揮其對「透明」的想像,在牛棚書展期間展出她的「書房」,貼近書展本年主題:閱讀‧身體,和參選者分享她的故事。
《姊姊妹妹和紫藤》劇照展覽
關本良、鄭逸宇、盧玉瑩、謝明莊、余偉健、譚靄君
電影《姊姊妹妹和紫藤》刻劃香港一班性工作者和組織者的生命札記,以半戲劇、半紀實的形式攝製。劇照,展現一群非職業演員和攝製隊的拍攝生活,可能是「做戲」時的專注,也可能是大家的蝦碌片段。
《姊》片不是以閱讀身體為主線,即使如此,透過肢體的觸碰所表達的感覺;或是身體的「記號」引發的思緒,又不時浮現。六位劇照攝影師來自不同的背景,包括有從事新聞攝影工作的余偉建、鄭逸宇、電影攝影師關本良、資深攝影師盧玉瑩、謝明莊,以及影像愛好者譚靄君。
媚觀﹒世音 Nov 11, 2005 - Dec 04, 2005
Muse Gaze Nov 11, 2005 - Dec 04, 2005

Muse Gaze Nov 11, 2005 - Dec 04, 2005

媚觀﹒世音
Nov 11, 2005 - Dec 04, 2005
@1a 空間

策展人語
方敏兒


一 直以來活躍於香港攝影界的女性為數不多, 新一代的更寥寥無幾, 但其實在香港也有不少女性多年來默默從事攝影或影像創作。今年, 1a 空間主要以攝影這素材為展覽的根基. 回望今年年初1a 空間以女性藝術家為骨幹的多媒體展覽, 若在年尾再策劃一個以女性攝影人為主的展覽, 為1a 空間今年所主辦的展覽劃上一句號,想來是一個不錯的構思, 就在這種種因由下, 促成我策展這個展覽。

是次展覽媚觀.世音概 念源自 (p.167) Susan Sontag 在on photography內的說法所激發起來。Susan指攝影的本質只是一種雜亂的. 漫無目的 『看』 的形式, 但當任何人拿起相機開始拍攝的時候便不可避免地以『自我』的角度去 “看”,從而去選擇性地與世界聯繫, 並透過相機從現實中收割發現自己(Susan Sontag,167).

這次找了七位 背景各異的新生代女攝影人, 有本身是攝影記者, 有曾經或仍在修讀攝影的, 有本身是藝術家, 有完全沒受過正式攝影訓練的攝影人, …這幾位香港女攝影人從不同角落以不同的理念去 “觀看” 這大世界中她們所關注的人與物, 她們各自尋覓自己的國度。她們所探究的事與物, 或多或少也反映她們這一代三十歲前後並帶一丁點兒人生閱歷的女性所關注的事情, 她們對自身與周遭人事之間的關係更是敏感非常,對理想的追求與現實的反映也異常矛盾。

Gaze, 凝視, 這詞可概括這次展覽內的所有女攝影人在拍攝過程中的共通點, 就是那種對自己所在意事情的專注及感情的融入。作品是 “虛構”的“真實”影像, 又或是從現實世界中抽取的一些片段, 體現出她們由獨特的細膩情感反應出發, 透過相機凝視自己所關心的人與物。這七個攝影人對周遭事物的微觀, 使她們能藉著這些作品更深入地 “看”到 “人對人、事或自己的情與感”。

本展覽的名 字具有多重意義, “媚” 除了是較女性化的形容詞外, 古時亦可解作 “愛”, 在此可解作 “愛” 觀看世界上的心音”。 “媚觀”與 “微觀”同音, 可突顯七位攝影人擁有的細膩觸覺, 而 “觀世音”則暗喻 “祂”與這七個攝影人的關係。 一直以來 “觀世音”給予世人 “希望”,並藉著不同的的化身, 以滿足不同人的渴求 (現在普遍以女身出現,但祂也可是男身或兩性合體), 祂從高高在上的蓮臺走下來,以不同真身走進各家各戶, 來滿足不同人的渴求, 其實不同化身的“觀世音”可代表不同人心中的 “祈望”, 這七個攝影人中當然也有她們心中不同化身的“祂”,七個“祂”在這次展覽出現,又會有怎樣的景觀呢. 會否令您發現到您心裡面的“祂”?


關於藝術家

賴俊穎
選擇以六十年代一本魔術圖書的內容作藍本, 並仿傚書內為配合其中兩種魔術所畫的兩幅插圖, 把原是不存在的場景, 再利用攝影的“真實性”將那虛構和幻想中的畫面成“真”,表現出一種仿造的“真實”。但究竟拍攝這些相片的意圖與作者現實中在工作上需要拍攝出的“紀實” 攝影是大相逕庭, 還是只是同出一徹呢? 紀實攝影與這些照片的出發點最終是否同樣只是為了迎合不同的人的想像力而仿造出來的場景呢?

馮偉恩
主要以脆弱或容易消失的物件如氣泡, 蝴蝶為主像, 其中一輯相片便將它/牠們的短暫生命的某一剎那紀錄下來。另一輯則拍下在漆黑天空中的紙飛機, 氣泡或蝴蝶, 突顯出其短暫的光芒。在相機下, 那充滿童真但脆弱或容易消失的主體可比喻她這年紀對生命的冀盼, 但另一方面也明白到短暫的無奈, 而攝影在當中則擔演著一個能把燦爛而短的一刻, 無止境地長時間保留的重要角色。

彭倩幗
採用錄像攝影的形式, 卻介乎影像與錄像之間; 它不是純錄像般去建立一個連續性有語言的故事,但又比靜止的影像更富時間性及空間感。兩件作品都刻意抺去地點、背景及故事性, 使作品更能獨一而純粹地表達 “兩人的關係”這主題, 而。她所強調的 “二為一實體”(two is an entity) 除希望在影像內表達到外, 她亦貫徹這主題以以兩個不同內容的攝像連貫成一件作品後,另外再與另一張相片並排, 巧妙地展現出“二為一實體”的主題。

山地哈密瓜
喜歡抓住生活中周遭事物的某一刻來寄喻自己的渴求, 並編造屬於自己的世界。她喜歡以詮釋月亮, 星星, 太陽之間的微妙關係, 也有公仔在影像中來代替自己與一些重要的人物, 現實中暫時不能實現夢想,將自己最渴望的投射在不著邊際的萬物中、陌生的金髮小女孩中、甚至沒有生命但是永遠任你擺佈的公仔中, 以求任意地自我陶醉一番。作品不以單張相片來表現,而故意令兩張或數張照片拼湊出(完美)完整畫面,反而是現實中不完美的反映。

林慧潔
近年少數活躍的女攝影人,一直著意探討自我身分在社會中的定位,兩輯各以兩張分別是舊式髮型屋及作者自拍照片並置,以思考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女性形象的轉 變。由已衰落的女賓髮型屋到時興的美白瘦身豐胸店,可反映出受社會上的羊群心理下的女性完美形象的改變。另一方面,兩輯相片的髮型屋門前有分別象徵著 “男性”與”女性”的頭部出現,與自拍照內作者的頭部並排,令人聯想到兩者的關係, 這或是作者對現代兩性間主導權愈趨模糊看法的暗示

方敏兒
作品以較戲劇化的角度出發透過紀錄現實中三個不同的家中的某些片段而去“看”她的內心世界, 她將某些屋內的物件或身體的某些部份以攝影的獨有技巧刻意誇大、強化或使之成為中心點, 以暗喻她對將來與目前生活的想法。相片中也常出現光源或富有光暗對比以揭示她對將來或徘徊在有曙光與黑暗之間的未知數。作品中也出現一個重要的人,他與她 在裡面的位置安排也反映他們的關係與兩者間的權力拉鋸。以較強烈的戲劇性方式去紀錄她的現實生活,更能突顯出她對現況的不真實感。

黃淑琪
受影像與文字的相互影響,以及影像蒙太奇與漫畫的“閱讀”形式所啟發, 她著意探討 “閱讀”影像的可能性, 憑藉“看”每個影像及當中的節奏感為出發點,輔以多層的影像擺置的表達形式, 使作品有別一般平鋪直敍的相片, 影像本身與表現形式隱喻著“something and nothing”的訊息,是那種似有若無的內觀。例如影像間穿插著全黑的畫面,雖看似是漆黑一片的平面, 但只要配合前後或兩旁的影像,便反可發揮廣闊的想像空間。值得注意的是, 這表面上似是令觀者擁有無限的想像力, 但其實又似是作者刻意安排的 “想像空間”而已。
兩嫲孫 ─ 三代人五個故事圖畫展 Dec 17, 2005 - Dec 25, 2005
兩嫲孫 ─ 三代人五個故事圖畫展 Dec 17, 2005 - Dec

兩嫲孫 ─ 三代人五個故事圖畫展 Dec 17, 2005 - Dec

兩嫲孫 ─ 三代人五個故事圖畫展 Dec 17, 2005 - Dec

兩嫲孫 ─ 三代人五個故事圖畫展 Dec 17, 2005 - Dec

兩嫲孫 ─ 三代人五個故事圖畫展

Dec 17, 2005 - Dec 25, 2005 @1a 空間

這是一個說故事的展覽,藉由說故事與聽故事,我們發現,一個人可以與另一個人一起回憶。藉由分享不曾被說出的記憶,建立人與人之間微妙的情感連結,也透過這樣的情感回憶,探索個人與家庭及社會的互動。
展覽由一個鋪天蓋地的三代歷史年表為中心,文字和圖片細說一個家庭的歷史,亦是一個典型80年代家庭的寫照,而以四周兩?孫天真率性的圖畫伴奏。策展人說 『希望參觀者在聽故事的同時亦可以觀照自己歷史和家庭、社會關係,反思三者的關係,重建我們的集體回憶。畢卡索曾說他花了四年時間學習畫得像拉斐爾,卻要 用一生去畫得像孩子。讓參觀者從觀看兩嫲孫的創作中,感受藝術帶來的喜悅,回想自己與藝術邂逅時的衝擊和愉悅,淨化靈魂,在藝術之路再進一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