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未竟之狀   不經之意

崔瀚生


未能解釋的感覺


《未竟之狀》是 WURE AREA 於 2023 年 12 月舉辦的一個展覽。有別於其他畫廊和展覽館, WURE AREA 提倡以實驗性方式去程現藝術,表達自己。連展覽品廳的基本佈置也與別不同,沒有由地到牆高的策展人的前言、沒有印上展品、藝術家名及創作年份的白泡沫版,所以有幾件藝術品並置時,好像融合了,連界線都沒有。這種莫名其妙的感覺與未竟之狀也有幾分相似。展覽展出八位藝術家(蔡鈺娟、何兆南、葉偉靖、劉家俊、羅玉梅、凌中雲、勞麗麗及韋邦雨)的作品,聲音與錄像、圖像、裝置、油畫、更有越來越普及的擴增實景。如策展李曉婷的一段引言,每件藝術品表達的「未竟」不一,難以用一言半語為那莫名其妙之感劃上等號。然而,這種連言語都不能解釋或表達的藝術,是否令一般大眾去觀賞藝術時難以投入?亦將之與展品的距離拉得更闊更遠?


過少與過份詮釋


一般沒有藝術基礎的大眾,去觀賞藝術品時,難免以日常生活直觀直覺去理解。例如:何兆南的兩件展品:刺點透視-壹(旗幟布)與 刺點透視-貳(木瓜樹)。兩件展品,結構相近,分別以四塊和三塊仿磚頭為基座,座上連有一枝約五十厘米高,直徑約兩毫米的銀柱,柱頂頂住一張邊長約三十厘米正方形相片的中心。由於支點小,相片兩邊如飛鳥展翅後收翼之狀,微彎垂下。相片面積大但在有弱風吹過時,能在銀柱上緩緩自轉。好奇下,窺看相片底下銀柱頂,才發現是一枝銀針,相片僅僅靠錐尖頂着。磚與相片的輕重反差,相紙稍一受壓便被戳穿的張力,令人不禁屏息凝氣,是用直觀便能感受到。以上均所談均能名狀,而那莫名奇妙之感,卻落於相片上的影像。


兩張相片,黑白色的是一塊國旗布蓋在樹上;彩色的是以低角度影一棵木瓜樹以蓋天作背景。黑白相片、國旗於相片轉動時彷彿在飄揚,符號最直接指涉的是國家與時間。反之,木瓜樹不禁令人摸不着頭腦。由於兩件作品並置,自然關連容易產生,但兩件展品除結構上大致一樣,其他的關連到底存在與否?從何兆南以往的照片集中,城市與自然(尤其植物)經常都是主題。而然,這件作品以瓜樹為名的作品卻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意思。本人有幸於觀看展覽時遇上一場導賞。當談及此作品時,有一位觀者問導賞員:「為何是木瓜樹?」。導賞員解答,據何氏之說,有天,他走過元朗看見這木瓜樹,覺得很美,便拍下來。是純粹因為美而選用這照片為創作材料?同樣是植物,何氏於展覽內另一件作品《遮藝與復修》用的植物為材料之一的洋紫荊花卻是眾所週知的香港市花,象徵意義甚重。當然兩件作品不能直接比對或當然關連,但《木瓜樹》這作品把我完全置於曖昧聯想的沉思,我甚至搜尋過木瓜樹自本有何意義與象徵、及與何氏其中一系列關於社會運動的作品有所關聯。我像走進一個看見與看不見出口的迷宮之中,這也許就是我的未竟之狀。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Instagram Social Icon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