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有甚麼能比看不見的重要——《不合理的行為》

Shan


自2019年起,我們開始關注一些被刪除的事物。比起我們看得見的,我們更渴望了解看不見的事情。「看見,看不見」,大概貫穿了蕭偉恒最近的個人展覽——《不合理的行為》。


進到展覽場地,看見策展人語被被塗上與白牆「撞色」的油漆。欲蓋彌彰的文字, 令人更想專心閱讀。想起近年香港有些街道也被人用油漆刻意地掩蓋,油漆背後的文字 雖已看不見,但在我們的記憶裏,仍能看見曾經的城市風景。


除此以外,展覽中的作品名字亦被黑色雙頭筆刪走。在香港現時的創作環境 下去看,這番行為彷彿刻意告訴觀眾自我審查已高調展開。我們愈刻意隱藏,愈突顯事情的荒謬。


說到這裏,我想起了2016年一名挪威作家在臉書上因上傳了一張越戰經典照片 「燒夷彈女孩」而被臉書以不當裸露為由刪除照片。其後挪威首相為表達不滿,她將越戰女孩裸逃及其他戰爭敏感圖片打格上傳至臉書。紀實攝影的原意是告訴觀眾現實,現在卻因為安全關係需要對照片進行過濾。於是,紀實照片中的關鍵人物再也看不見了,這些不合理的處理才可以在不合理的系統下變成合理的照片。


蕭偉恒作品《清潔香港運動》刪走臉孔的做法也是同樣的道理。「臉孔打格」,相信經歷過2019年的大家都不陌生。那時人們開始關心鏡頭內的人,擔心他們在生活中受影響。如果照片能不出現人像就盡量保持沒有人像。這種習慣到後來甚至發展成參與者對鏡頭感到冒犯。於是為保障參與者的安全,大家普遍都會避免拍攝或將圖片的人像部份打格。只要看不見人像,就難以追溯。


同理,蕭偉恒將遊行照片的每一個臉孔都細心除走,這種近乎強迫症的做法讓人不免覺得政治正確到荒謬的地步。我們雖能理解當中的動機,卻對這種自我過濾的行為感到矛盾。政權不合理的時代背景,我們在用不合理的方法面對圖像,讓它(照片)成為每位觀眾看去都感到舒服合理的照片。


其實《清潔香港運動》中看不見的臉孔更強調了人的存在。如果我們看到的是沒有任何刪減的圖片,也許我們不會那麼在意那些臉孔。在看不見的背後,它所隱藏的動機和原因才是展覽的焦點。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Instagram Social Icon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