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待渡是回到內在的片刻

徐慧珊


《待渡》,按字解說就是等待過渡,展覽由北角東渡輪碼頭和也斯在1974年以毗鄰汽車渡輪碼頭為題的詩出發,47年後,引申成2021年的《待渡》創作。


待渡,現代可說成碎片時間的一種,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之間一些短暫、不連貫又沒有被附予意義的零碎時段。現代人不堪時間被浪費,拒絕留白,以填滿所有時間縫隙為常。一些研究提升生產力的人士及商界甚至精研盡用碎片時間的各種方法和藉此時間刺激消費。對比47年前,也斯還有閒暇在待渡之時觀察海的對岸傳來濃煙、海面上彩虹似的油污,當年生活節奏透過文字有跡可尋。我對創作者及策展人在待渡的取態特別好奇。


展覽在北角東渡輪碼頭的有蓋空間進行,北角東渡輪碼頭本身就是每日穿梳的上班族和街坊為主,四周探索的好奇遊客相對不常見,加上這有蓋空間平日不作開放,在客如流水的碼頭平常沒有被人記起,是一個留白空間。是次展覽,不論地點和主題已明確提醒我們生活應容讓碎片時間存在,好好觀察外在環境,也是觀察自身內在感受。場地燈光特意調得幽暗,雖然仍能看到外面如常來往的渡輪, 但節奏明顯放慢,氛圍與剛剛趕船趕進場截然不同。藝術家尹麗娟以陶片為創作媒界的大型風鈴裝置置於場地中央連繫整個空間,是另一點題定調的作品;無數白陶片懸吊在魚骨型支架上,視覺上風鈴像白浪一樣,起落有致地互相碰撞,把外面海的景緻也一併拉到我們眼前,非常好看。聽覺上,陶片碰撞的聲音清脆,與現場聲效配合起來相當舒服悅耳,閉目感受,也會想像碼頭的海風吹動陶片。


沿著陶片風鈴裝置,兩旁有數張二人鞦韆椅和自動發聲的頌砵。比較可惜是頌砵原本和諧共震的聲音在機械裝置下並沒有想像中的聲音效果,可能頌砵這一類聲音裝置還是與真人比較有共鳴,在是次展覽只能從視覺觀嘗。觀展一段時間,終於遇到一張空鞦韆椅,坐了一會,結合場地特別調校的昏暗光線、陶片連綿的聲音,總體感受這些創作予人一種放慢步伐感受當下、甚至鼓勵與自己內在對話的自然靈性氛圍。這可能是我們平常待渡時不會覺察的內在平靜感受。


是次展覽感受到不少干擾,比如展場人數太多,甚至無法走近作品細看、限時被催促離開所造成的騷擾等,都對展覽創造的氛圍打了不少節扣;但想深一層,這也是一種生活的真實處境。排除人流管制的真實,場地的昏黃色調、靈性的聲音把我們引領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可能是創作者銳意營造的城市避難所。外在,以光暗、色調、聲音和文字讓我們進入與外在真實世界相異的空間,暫時忘卻外面煩擾的實況。內在,提醒我們待渡時可選擇暫時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容許自己在碎片時間放空,在日程上留一點白,感受與自己相處的片刻,在待渡時自己建一所心靈庇護所。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Instagram Social Icon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