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denfromview
23/10/2020 - 18/11/2020
The etymological origin for the Chinese word “fo2 bun6” (伙伴), or “partner”, traces back to the ancient military system. While “fo2” ( 火 ) refers to a unit of ten militants, it also doubles to mean “fire”. Indeed, the military was organised by the fire – the leader of a unit, “fo2 zoeng2” ( 火長 , literally meaning “ chief of the fire”), was in charge of cooking all meals which the team would share together. Therefore, those within one “fo2” were called “fo2 bun6” ( 火伴 ), or “partners of fire". This word was later adapted to generally mean "partners" ( 同伴 ) and was developed to be written as "伙伴” (fo2 bun6). Now, it refers to people who collaborate as part of the same organisation or activity, sharing the same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Starting from 15th August 2019, Tsung Tsin Christian Academy and 1a space have joined to launch a one-year programme "Arts-in-School Partnership Scheme" initiated by the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1a space commissioned two artists, Kevin Ling and Debe Sham, to collaborate and explore how art knowledge can interven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community through different workshops. “Hiddenfromview” – Arts-in-School Partnership Scheme Exhibition will anchor on the concept of outlining and recording space, and will allow glimpses into the intera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which the participating artists and students have undergone in the past year.
Hiddenfromview
Exhibition period: 23thOctober - 18th November 2020
Time: Tuesdays to Sundays 11 am – 7 pm (closed on Mondays)
Venue: 122 To Kwa Wan Road, Kowloon, Hong Kong
About the Participating Artists
Debe Sham
Debe Sham (born in Hong Kong) is a sculptor, researcher and educator. She received her B.A. and M.V.A. at The Academy of Visual Art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She has been studied at M. A. Program in Philosophy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 is currently a Doctor of Philosophy (PhD) degrees student. Sham has joined The AVA, HKBU and The Fine Art Department, CUHK as a part-time lecturer since 2016 and 2018 respectively. Before joining the Curatorial Panel of 1a space, she was a visiting artist and research fellow at Lingnan University and Yale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interest cover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such as interactivity as a means of generating dialogue between art and its audience; the ambiguit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and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oys, games and playgrounds. Sham's site-specific sculptures and installations have grown out of the artistic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public art.
Ling Chung-wan Kevin
Ling Chung-wan Kevin (b. Hong Kong 1994) graduated from the Academy of Visual Art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in 2017, he was awarded the Tuna Prize at the AVA BA Graduation Exhibition 2017, shortlisted Hong Kong Human Right Prize 2018. Through community-based research and material exploration to create the simplest resonance. Alternate perspective towards urban elements can be found in Ling's work. His works concer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nd connection in the community and a sense of curiosity.
Participating Students
Wong Yuk Yin
Chan Yuen San
On Ka Yam
Mo Pak Yin
Sze Yi Hin Crosley
Mok Siu Ling Yuki
Wong Tsz Lam
Chan Lok Yan
Loong Hin Cheuk
Hiddenfromview
23/10/2020 - 18/11/2020
The etymological origin for the Chinese word “fo2 bun6” (伙伴), or “partner”, traces back to the ancient military system. While “fo2” ( 火 ) refers to a unit of ten militants, it also doubles to mean “fire”. Indeed, the military was organised by the fire – the leader of a unit, “fo2 zoeng2” ( 火長 , literally meaning “ chief of the fire”), was in charge of cooking all meals which the team would share together. Therefore, those within one “fo2” were called “fo2 bun6” ( 火伴 ), or “partners of fire". This word was later adapted to generally mean "partners" ( 同伴 ) and was developed to be written as "伙伴” (fo2 bun6). Now, it refers to people who collaborate as part of the same organisation or activity, sharing the same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Starting from 15th August 2019, Tsung Tsin Christian Academy and 1a space have joined to launch a one-year programme "Arts-in-School Partnership Scheme" initiated by the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1a space commissioned two artists, Kevin Ling and Debe Sham, to collaborate and explore how art knowledge can interven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community through different workshops. “Hiddenfromview” – Arts-in-School Partnership Scheme Exhibition will anchor on the concept of outlining and recording space, and will allow glimpses into the intera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which the participating artists and students have undergone in the past year.
Hiddenfromview
Exhibition period: 23thOctober - 18th November 2020
Time: Tuesdays to Sundays 11 am – 7 pm (closed on Mondays)
Venue: 122 To Kwa Wan Road, Kowloon, Hong Kong
About the Participating Artists
Debe Sham
Debe Sham (born in Hong Kong) is a sculptor, researcher and educator. She received her B.A. and M.V.A. at The Academy of Visual Art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She has been studied at M. A. Program in Philosophy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 is currently a Doctor of Philosophy (PhD) degrees student. Sham has joined The AVA, HKBU and The Fine Art Department, CUHK as a part-time lecturer since 2016 and 2018 respectively. Before joining the Curatorial Panel of 1a space, she was a visiting artist and research fellow at Lingnan University and Yale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interest cover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such as interactivity as a means of generating dialogue between art and its audience; the ambiguit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and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oys, games and playgrounds. Sham's site-specific sculptures and installations have grown out of the artistic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public art.
Ling Chung-wan Kevin
Ling Chung-wan Kevin (b. Hong Kong 1994) graduated from the Academy of Visual Art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in 2017, he was awarded the Tuna Prize at the AVA BA Graduation Exhibition 2017, shortlisted Hong Kong Human Right Prize 2018. Through community-based research and material exploration to create the simplest resonance. Alternate perspective towards urban elements can be found in Ling's work. His works concer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nd connection in the community and a sense of curiosity.
Participating Students
Wong Yuk Yin
Chan Yuen San
On Ka Yam
Mo Pak Yin
Sze Yi Hin Crosley
Mok Siu Ling Yuki
Wong Tsz Lam
Chan Lok Yan
Loong Hin Cheuk
正 | 在 | 空間
23/10/2020 -18/11/2020
古代兵制十人為一火,火長一人管炊事,共灶飲食,故稱同火者為「火伴」,引申為「同伴」之意,後多寫作「伙伴」。現在泛指共同參加某種組織、活動的人,一起合作,一起實踐,一起經歷。
於二零一九年八月十五日起,基督教崇真中學與1a空間開展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為期一年多的《學校與藝團伙伴計劃》。1a空間邀請兩位藝術工作者 - 凌中雲和岑愷怡合作,透過不同的研習工作坊,探討藝術知識如何介入中學生,以至社區眾群。《正 | 在 | 空間》- 學校與藝團伙伴計劃展覽 ,以勾勒和記錄空間為軸,分享藝術工作者和中學生們,過去一同的互動和轉變。
正 | 在 | 空間
展覽:2020年10月23日 - 11月18日
展覽開放時間:逢星期二至日上午 11 時至下午 7 時正 (逢星期一休館)
地點:香港九龍土瓜灣道 122 號地下
藝術家簡歷
岑愷怡
岑愷怡先後於香港浸會大學,取得視覺藝術學士學位及碩士學位,曾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兼讀文學碩士,現於香港讀博士課程。2015年任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駐校藝術家。2016年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兼任講師。2017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和香港駐紐約經貿辦事處頒發雅禮藝術獎助金。2018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兼任講師。2019年加入1a 空間策展小組。岑氏以不同媒介創作,其中以雕塑、玻璃、裝置和公共藝術為主。她近年的創作以探討「觀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關係」、「玩具、遊戲與遊樂場的歷史和文化」及「人與人之間如何達致溝通和連結」為重心。
凌中雲
凌中雲1994年生於香港,在2017年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文學士畢業,並獲得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舊生會頒予吞拿魚獎,2018年入圍香港人權藝術獎。透過社區研究及物質上的探索創造最簡單的共鳴。凌的作品涉及社區關係、不同物質的聯繫和好奇感,觀眾從中可以發現他對城市元素的另類觀點。現為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設計與科技科教師。
參展學生
王鈺然
陳炫燊
安家蔭
巫柏延
施易騫
莫小玲
黃祉霖
陳樂仁
龍顯卓
14 June – 30 June 2019
rest things-a solo exhibition by Tom O’Dea
14 June – 30 June 2019
rest things-a solo exhibition by Tom O’Dea
rest things-a solo exhibition by Tom O’Dea
rest things-a solo exhibition by Tom O’Dea
rest things-a solo exhibition by Tom O’Dea

![]() 三城:另類藝術社群敍事當代藝術(北京/香港/新加坡) |
---|
三城:另類藝術社群敍事當代藝術(北京/香港/新加坡)
Jan 17, 2009 - Mar 10, 2009
@1a 空間
策劃/研究﹕謝燕舞
回應藝術家﹕區華欣(香港/新加坡部分)
工作團隊 ﹕彭子慧、謝鼎鴻、莊文練
1a空間資料庫﹕ 方韻芝、何梓埼、黃綺妮
香港、北京、新加坡,三個城市的當代藝術發展方向及歷程各有前因,彼此間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此展覽將以三地另類藝術社群起始點的歷史軌跡為主線,展示 圖 片資料及研究成果。策劃人亦欲瞻前顧後,從三地的歷史背景開始,探究另類藝術社群之凝聚過程,如何對當代藝術轉型及發展方向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展覽以三 城為題,盼借鏡北京798藝術區及新加坡的經驗,作為香港本地當代藝術未來方向的參考。
展覽分為兩部分:
香港‧從油街到牛棚/北京.798藝術區
以香港土瓜灣牛棚藝術村及北京大山子798藝術區為考察主體,由後者的崛起歷程及發展方向,來對比及反思香港現有的牛棚藝術村之歷史意義、存在價值以及未來展望。
另類藝術社群的凝聚:香港/新加坡(回應藝術家:區華欣)
以新加坡這個甚少與香港藝術發展並提,卻實在與香港有著類近歷史背景及另類藝術社群發展狀況的城市,來與香港比照,從中回看香港當代藝術已有的優勢,以及深思其發展歷程中的缺失。同時,作者邀來一同共事及走訪的區華欣,從另一種眼光及批判角度來作出回應。
![]() 熊人10.03 - 26.04.2009 |
---|
熊人
Mar 10, 2009 - April 26, 2009
@1a 空間
「熊人」(Chinabear and Chinaman)是2009年,Art Products Promotion (APP)繼《三城》資料及圖片展後推介的第二個主題展覽。此自資租場展覽由Art Products Promotion (APP)與1a空間共同推廣。
「熊人」,是本土藝術教育工作者林曉東的個人藝術創作展覽。林氏早年在港修讀並任職設計,九零年代留學法國,回港後分別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及教育碩士,現任職香港教育局。
林曉東說:「這是一個有關一個人和一個夢想的展覽。」
林氏的創作,一直試圖透過簡潔的符號及隱喻的重組,重新演繹他對生命及生活的觀察,並以此邀請觀賞者對藝術的本質及其文化情境作延伸思考;以最輕的,細說/解脫那生命中不能忘卻的重。
據林氏所說:「這次其實亦是藉具體行動,及一連串因展覽而衍生的活動,作為對本土展覽文化的重讀與反思。」展覽透過藝術品的呈現與收藏,及對其探討和推廣,從而展望香港藝術文化發展的可能性。
當大眾對一件藝術品的「新高紀錄」及「獨一無二」感興趣及討論時,林氏卻以逆向思維寄望「有多少人」能擁有他的作品以至使它「廣受歡迎」。林氏相信樂意分享、保有,或以至進一步演繹藝術家的思想和情感,才是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與討論的核心所在,而非其市場價格。
展覽的前半部,已於2009年1月20日至25日在維園64號年宵攤位舉行。後半部將於2009年3月13日至4月26日回到牛棚藝術村1a空間進行討論。
展覽的後半部分,除作品的展覽外,林氏更會整理他對維園年宵的經驗和心得,以(其作品的延伸)「我的DotDotDot」個人氣球設計比賽、出版,以及藝術家對談環節等活動,持續有變地與不同時段到訪的參觀者作討論和分享。
![]() 從事雕塑09.05 - 14.06.2009 |
---|
從事雕塑
May 09, 2009 - Jun 14, 2009
@1a 空間
策展人:林嵐
參展藝術家:林嵐、羅琛堡、楊我華
1a空間五月呈獻另類聲音雕塑展《從事雕塑》,策展人為林嵐,開幕日期定於五月八日 (晚上七時至八時三十分)。開幕翌日,即五月九日(下午三時至六時)舉辦座談會,1a 空間邀來三位藝術家進行交流,接續會有聲音藝術表演及由藝術家親自帶領的特備導賞團。大會歡迎各界踴躍參與*。
是次展覽集合藝界各精英,藝術家包括雕塑家林嵐、錄像藝術家羅琛堡及聲音藝術家楊我華。三位藝術家除專注其藝術創作外,對具藝術意義的跨界別合作計劃尤感興 趣。是次展覽中,他們嘗試以「雕塑」觀念出發,合力構思一個巨大的聲音雕塑製作,把1a空間展場演繹為大型「園景」(landscape) 雕塑裝置,其中涉及空間、聲音以及形體,邀請觀眾以實驗性的身體互動回應作品。展覽結束後,1a空間將出版展覽書册,做為是次雕塑展的延伸討論。
*由於導賞團人數有限,公眾敬先預約 /節目細節如有改動,將作另行通知
理念
「雕塑」一詞,對香港的觀眾並不陌生,大眾很快地就會聯想到某公園或某街道或某大廈前的那一件件的雕塑「物件」(object)。
在 中國熱的大氣候下,當下香港的商場、酒店、豪宅,在自由行帶動下的旅遊業高温期中,配合「西九龍文化區」「前現象」大熱,各地產商紛紛忽然藝術,邀請藝術 家展示作品於各地產項目。除了繪畫,立體作品亦成為焦點。這和七、八十年,香港經濟高峰期,酒店、私營屋苑出現的公眾作品有某程度的類似,作品對客戶的交 代多於和公眾的對話。
雕塑作品的定義在歷史進程中不斷進行新的演繹,雕塑一詞於當代藝術有何意義?它們為博物館的「展品」、公眾空間的「物件」、還是向客戶交代的「藝術項目」?雕塑有何另類的發展空間?
香港做為世界性的大都會,正邁向文化藝術的另一高熱期,雕塑做為當代藝術重要的一環,更應該在當下發出適當的「聲音」去訴說時代的需要,推廣更具當代性的藝術教育。
![]() WBNR #827.06 - 19.07.2009 |
---|
WBNR #8
Jun 27, 2009 - Jul 19, 2009
@1a 空間
藝術家:卡邦尼 (Alessandro Carboni)
燃.滅平台#8:香港– 從客觀地域到勾勒個人領土
1a空間誠意獻上「燃‧滅平台#8:香港– 從客觀地域到勾勒個人領土」,策劃是次展覽的藝術家為卡邦尼 (Alessandro Carboni),展期由6月 27日至 7月19日。
是次展覽為1a空間主辦的「啓德河的歡愉-公眾藝術計劃」節目之一。請密切留意最新消息。
研討會:香港城市: 活動土地的使用及藝術詮釋
視覺/媒體藝術家、編舞家及都市策劃人將與卡邦尼面對面,公開討論都市轉化與各藝術層面的微妙關係,獲邀嘉賓包括資深視覺藝術家蔡仭姿女仕、建築師鄭炳鴻教授及城市當代舞蹈團駐團藝術家邢亮先生。
工作坊:LaDU_HK (城市密度的多媒體實驗室)
卡邦尼從萊特 (John K. Wright)撰寫的文章 ‘Terrae Incognitae: The Place of Imagination in Geography’ 取得靈感,探求研究編舞、都市地理學及衍生碼的方法論。
是次展覽展示了卡邦尼跨媒介的角色。作為研究都市化的資料搜集員、媒體藝術家、理論家及軟件設計師,卡邦尼揉合其藝術才華及專門技術知識,先後於歐亞各城市建立平台,香港站已是「燃‧滅」項目的第八個平台。展覽為在地創作計劃,研究香港消失中的都市空間,包括啓德河、九龍城寨及土瓜灣。無容置疑,整項計劃為觀者提供了具意義的認知體驗,對探索本地都市科學、編舞及視覺藝術的環扣關係貢獻甚多。
![]() 香港投訴合唱團09.08 - 31.08.2009 |
---|
香港投訴合唱團
参展藝術家:方韻芝、湯舜、胡家欣及鄭惠森
Aug 09, 2009 - Aug 31, 2009
@1a 空間
幹什麼「投訴」?
「投訴」雖作為現代都市人熟悉的言說不滿機制,卻極多時被視為一種非理性的個人或團體行動。然而,當不滿、牢騷、怨憤化作旋律及歌詞並被譜寫在樂譜 上時, 歌唱之力量又或其感染力,便恰恰令人意識到「投訴」是民間疾苦的直接表達,而「投訴」之作用,除卻表達不滿情緒之外,更內藏積極面對問題及改善問題的動 機。這種恰到好處的配搭,造就了「投訴合唱團」的誕生。
「投訴合唱團在這個對投訴不信任的社會環境中,會重提投訴本身對社會的信任。」
投訴合唱團的概念來自芬蘭藝術家Tellero Kalleinen 及Oliver Kochta Kalleinen。最初,他們希望將市民抱怨城市的的負能量轉化成另一種巨大的正力量,於是成立了投訴合唱團。其後,投訴合唱團在伯明翰作出首次演出, 結果空前成功。鑑於抱怨現象的普遍性,又歌唱投訴極具玩味性質之餘不失批判力,世界各地開始陸續出現當地的投訴合唱團。
這邊廂的香港,在近年大唱和諧論的背景下,不斷出現「投訴是擾亂社會秩序」的論述。非牟利藝術活動團體「Pep!」的四名年青成員——方韻芝、湯舜、胡家欣及鄭惠森受到投訴合唱團表演的啟發,極力希望大眾反思投訴的意義。沿襲投訴合唱團的成立概念,四人合力策劃了本地首個投訴合唱團。
經過展覽各地投訴合唱團的表演片段、在旺角鬧市收集投訴、將收集的投訴分門別類、舉辦填詞工作坊,及於七.一和七月期間進行公開演唱,香港投訴合唱團那微笑歌唱作風及平實不矯揉的歌詞,漸漸吸引了市民大眾的目光與關注。為了讓大眾了解這個甚具創造力的組織,1a空間誠意獻上香港投訴合唱團首映及展覽。
展覽開幕、首映及現場展演
是次展覽之展期由2009年8月9日至8月31日。展覽開幕及現場展演定於8 月8日 (星期六) 晚上6時至9時進行。
開幕當日,香港投訴合唱團表演錄像將首次公映,而由芬蘭藝術家Tellero Kalleinen 及Oliver Kochta Kalleinen借出的「世界投訴合唱團」完整作品亦會在當日公開播放。
1a空間希望藉著各國家、地區投訴合唱團的樂章,呈現在地(local)與全球(global)的有趣現象。事實上,當每個投訴合唱團都唱出其國家、地區 的訴求與不滿之時,這些歌曲一方面描述了當地的特殊語境與獨特狀況;同時,在彼此流通、傳播的脈絡下,以國家、地區為劃分的歌曲單元又彼此串聯成全球化下 的共通語調,即全球化下,彼此深受影響而又共同關注的議題。因此,這些似乎亳不相關的歌曲,透過共演的化學作用,將彰顯出一種更為巨大的控訴。
另一方面,展覽亦會展出「香港投訴合唱團」的紀錄資料,當中包括收集近半年的市民投訴及照片。或許,這些投訴是你的心聲,又或不必然,但無論如何,在展覽「投訴」的同時,我們歡迎觀眾加入新的投訴,以及就投訴作出回應。
論壇
「香港投訴合唱團」是一個將市民大眾之投訴,以歌唱形式表達的藝術計劃。其成立的目的,除了是希望大眾反思「投訴是擾亂社會秩序」的論述外,亦期望 建構 「投訴」與藝術、社會、文化、政治等議題的多元對話。因此,「香港投訴合唱團」將於展覽期末段廣邀學者、文學家、藝術家、文化評論人、傳媒人等參與論壇, 盼各人的交流與撞擊能啟發大眾對「投訴」的多元思維。
相關論壇將分作兩天進行,論壇除了設特定主題外,亦邀請了不同的嘉賓。
論壇一、《信序社會》(Believe in Social Order)
日期﹕2009年8月23日
時間﹕下午3時至5時
參與講者﹕
羅貴祥 教授(浸會大學英國語言及文學系)
陳士齊 博士(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高級導師 )
梁啟智 博士(香港大學地理學系及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學系兼任講師)
謝志峰 先生(香港電台電視部監製、《城市論壇》節目主持人)
論壇二、《投訴﹗投訴﹗投訴﹗—「投訴」的可與不可》(Complaint! Complaint! Complaint!)
日期﹕2009年8月30日
時間﹕下午3時至5時
參與講者﹕
鄧小樺 女士(文化評論及文學創作人)
李維怡 女士(「影行者」藝術總監)
張嘉莉 女士 香港藝術搜索頻道特約代表
![]() 國家事務﹕馬爾默(瑞典)—香港12.09 - 27.09.2009 | ![]() 1-6卷Kristina Matousch 有機玻璃上的油畫 |
---|---|
![]() Spine 1-27Mathias Kristersson Cut books | ![]() 全球圖案Kristina M�ntzing 狀子圍巾 |
![]() 耗用產品Kristina Matousch 打孔鋁片 | ![]() 兩人遊戲Mette Hansen 影片 4分鐘 |
![]() 幻想Magnus Thierfelder 塑料管材 |
國家事務﹕馬爾默(瑞典)—香港
Sep 12, 2009 - Sep 27, 2009
@1a 空間
策展人:Pontus Kyander 及 Göran Green
支持:Kultur Malmö 及 Statens kulturråd
參展藝術家:Mette Hansen, Leif Holmstrand, Mathias Kristersson, Kristina Müntzing, Magnus Thierfelder, Kristina Matousch
1a空間誠意獻上「國家事務﹕馬爾默(瑞典)—香港」展覽,策展人為Göran Green和 Pontus Kyander,展期由9月 12日至 9月27日。開幕及現場展演定於9 月11日(星期五) 晚上7時正至8時30分舉行。
馬爾默是一個正處於重大變遷狀態的城市。2000年,一道橋把該城市與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連接起來,自此兩個城市便開始融合。接著,馬爾默的經濟蓬勃發展、人 口不斷增長,而工人階級城市的集體身份(由於幾十年來的衰退)和瑞典工人運動的實際出發點亦變得非常不同。馬爾默也許變得更加自信、更年輕和更熱鬧。其熱 鬧可反映在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最近的Turning Torso建築之上,它是瑞典最高的建築,其大大改變了 城市以往的面貌。而一所新的大學亦使工人階級身份和藍領階級身份得以轉變成為更士紳化的人口。同一時間,巨大的移民流入,也改變了城市的人口面貌。今天的 馬爾默容納了北歐最大的穆斯林社區,這使「新」馬爾默在歡愉的層面上,增加了非常明顯的社會隔離和社群詆毀問題。
隨著藝術學院、幾個重要的公共美術館和獨立的藝術空間於城市內及其周邊地區的新近成立和愈益繁盛,當地藝術界迅速變化起來。在香港,身份的議題多觸及政治、 語言相關的層面及與中國大陸的差別。而馬爾默的藝術界則較受現正處於重大解構及重構的氛圍內的社會結構轉變及關係到瑞典人「福利制度」的歷史性影响。瑞典的歷史角色是「福利烏托邦」,其社會問題在瑞典人的辯論上一直處於核心位置,而馬爾默的許多關鍵問題亦因此顯得非常明顯。
瑞典青年人的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去把藝術品扣連當前的實際情況、日常對象,然而他們卻趨向以超現實和富詩意的裝飾來包裝。當代藝術有一現象,即用到簡單的材料 之時,表達通常保持低調,而且通常存在著動機。這個描述亦在在歸因於香港年輕藝術界。但由於地方實際情況不同,亦存在著個人差異,因此這個項目的兩個部份 將反映出一些相當不同的方法、集體以至於個人。
![]() 綠色 — 由啟德河開始11.10 - 13.12.2009 | ![]() |
---|---|
![]() | ![]() 啓德河�生態失憶下的文化復甦鄭炳鴻 & Marta Bohlmark 2009 |
![]() 聲音沉思練習二:啓德河麥海珊 2009 | ![]() 光點譚偉平 2009 |
![]() 靜室觀照蔡仞姿 2009 | ![]() 重疊離散的邊界。根據我的個人地理觀,重新繒製啓德河的地圖。 卡邦尼 2009 |
![]() | ![]() |
綠色 — 由啟德河開始
Oct 11, 2009 - Dec 13, 2009
@1a 空間
總策劃:鄭炳鴻
策展人:蔡仞姿
聯合策展人(節目策劃): 謝燕舞
參展藝術家:鄭炳鴻 與 Marta Bohlmark、蔡仞姿、卡邦尼(Alessandro Carboni)、麥海珊、譚偉平及FORMLESS
研究團隊
謝燕舞、蔡志厚、王道顯、Marta BOHLMARK
工作團隊
項目統籌:何梓埼
1a空間工作團隊:方韻芝、楊華慶、張景威
翻譯:楊華慶、廖鎧熒、黃綺妮
展覽設計:蔡仞姿、李永康
其他工作人員:蕭仙迪、李淑佩、黃倩怡、朱家傑
義工團隊:英國文化協會"U Can"學員
生態環境是全球關注的議題,而香港稠密的城市發展,早已步入臨界點。最近,啟德河保育項目取得初步成功,1a空間亦於2009年成為此項目的支持機構之一。
2007年正式被命名為「啟德河」的啟德明渠,長約3公里,是東九龍區內最長的一條水道,它貫穿了香港其中兩個歷史最悠久的舊城區──黃大仙及九龍城。這 條被工業及家居污水嚴重污染達幾十年的水道,經過渠務處進行水質淨化工程,漸漸回復到昔日的生機勃勃,而這個轉變僅歷經了幾年的時間。
自2006年開始,經由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鄭炳鴻倡導、啟德發展民間聯席合力推動,「啟德河水道文化」研究計劃及綠色城市保育的建議遂得以展開。幾年 來,多個民間團體、社區組織及學校均熱切響應及參與了此項計劃。啟德河讓我們重新認知「河」與我們所愛的城市,以及「河」與人共生的一體關係。而這正是我 們一直忽略了的大自然與人、人與土地的共生 / 共存關係。
「綠色—由啟德河開始」是 以歷經兩年的啟德河研究為基礎,來思考何謂人文景觀的建立及如何呈現的問題,如藝術如何成為社區持久發展的楔子、如何能引發對人與自然依存關係的深度反 思。是次計劃包括由蔡仞姿策劃的展覽,參展藝術家包括鄭炳鴻及Marta Bohlmark、蔡仞姿、卡邦尼(Alessandro Carboni)、麥海珊及譚偉平;本著他們對環境一貫的敏感及多元的藝術實踐方式,是次展覽將開啟追尋人與土地之間那失落了的人文脈絡。到了十月下 旬,1a空間還準備了題為「文化基建與城市發展」的論壇,並邀來重量級文化人陳冠中、李照興、朗天以及陳婉嫻、鄭炳鴻、蔡仞姿為講者。延續至十一月,還有 在地演出、題為「如何說綠色?」的藝術家提案邀請前奏講座,以及社區互動「風車節2009」(包括比賽及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