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國家藝術館「定」畫廊? Oct 22, 1998 - Oct 25, 1998
國家藝術館「定」畫廊?
Oct 22, 1998 - Oct 25, 1998
@1a 空間
 
策展人 ﹕1a空間節目委員會
參展藝術家 ﹕John Batten、Nigel Cameron、Dr David Clarke、張頌仁、陳定中、謝俊興、Victoria 、Finlay、馮美瑩、梁以瑚、高美興教授、金董建平、黎健強、林漢堅、劉健威、李錦賢、梁文道、Dr Ulrich Sacker、岑朗天、鄧海超、楊春棠、曾柱超、嚴沾霖、榮念曾  

1a 空間的開幕展覽《國家藝術館「定」畫廊?》借用及擴展了一個電視廣告的主題意旨,揭示(國家)藝術館和畫廊在香港視藝機制中的位置,引發有關藝術呈現和展示的討論,香港的視覺藝術評論者、展覽策劃人及藝術行政人員應邀創作,以回應這個探討。


 “跳出框框,尋找自由空間”
“…你估你贏定我贏?”國家藝術館「定」畫廊?主題的意念是來自電視廣告“自由易”,以一建築師的畫廊作背景,廣告人物和電視觀眾同時面對個人“選擇”的兩難局面。主角金城武是否應該繼續他那單調的畫廊工作,或參與國家藝術館的建築設計比賽;而觀眾可用電話參加投票決定。
在廣告下一回中,金城武更要面對另一困局。他同時要在比賽中與女朋友競爭。女朋友對他奇怪地微笑說道:“你估你贏定我贏?”。

1a 空間煽動地沿用此廣告作為反調,來掀起香港文化藝術現狀的面紗。在搬字過紙當中,國家藝術館「定」畫廊?在香港的視覺景觀中強調和剖釋藝術館及畫廊制度的 概念架構。當藝術館的理想已經化蝕和妥協良久,這展覽的概念正好對公眾(國家藝術館)和私人(畫廊)的隱伏規條所產生的對立欲望、它們的發展或停滯不前, 作出探討。

當“藝術館”或“畫廊”的面貌和不再由個人、機制或“結構”選擇時,究竟誰掌握決定權?當為“國家藝術館”和“畫廊”提出種種 定義和位置時,可能這些分野已不再獃伏在建築物的規限內或滿載文字的壁緣上,這迷思(就如藝術館這個字眼)原是受口味、管制、受歡迎程度、分佈和展示所驅 使。

1a 空間邀請本地藝術評論家、藝術館館長和行政人員來參加這一次的探索,呈示他們對香港視覺藝術網路的回應,以索驥和表演文化議事,作出一則地域圖表。
    
繪畫香港 Oct 30, 1998 - Nov 29, 1998
繪畫香港
Oct 30, 1998 - Nov 29, 1998
@1a 空間
策展人 ﹕蔡仞姿, 陳鳳儀
參展藝術家﹕ 陳詩華、陳漢標、陳偉邦、陳育強、姜志名、關晃、黎達達榮、呂兆偉、劉掬色、吳觀麟、杜子卿、王銳顯、黃仁逵、嘍囉

《繪畫香港》以創作媒介及作者思維取向為主導,探討繪畫的現今情況與繪畫在香港的發展:香港作者如何看繪畫,如何作畫,與及作者如何透過繪畫看香港。展覽由蔡仞姿及陳鳳儀策劃,邀請了十五位藝術工作者──陳詩華、陳漢標、陳偉邦、陳育強、姜志名、關晃、黎達達榮、呂兆偉、劉掬色、吳觀麟、石家豪、杜子卿、王銳 顯、黃仁逵和嘍囉參與這次展覽。他們其中有資深的畫人、混合媒介工作者、設計師、漫畫家、建築師、佈景畫家和一群年輕的設計畢業生,都是有興趣去思考"繪 畫創作"的作者。

 

關於《繪畫香港》
蔡仞姿(策劃人)

“繪畫香港”包含幾個解讀法,“畫”可以 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但先要闡明是“香港”這關連。《繪畫香港》的香港只是一個起點,並非一個焦點。我們想看的是(一)繪畫的現今情況與繪畫在香港的發 展;(二)香港作者如何看繪畫,如何作畫;(三)作者如何透過繪畫看香港。但《繪畫香港》不是一個藉繪畫來建構香港文化身份的展出。

繪畫 一直是香港一項甚為普及的藝術媒介,繪畫創作的思維的發展曾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論題。畫的是“中畫”、“西畫”抑或“水墨畫”曾經是文化使命的代號。但策劃 《繪畫香港》並非因為香港出現了獨特的繪畫思潮,相反地自八零年代末以來香港巳沒有強勢的繪畫創作方向,本地特有的文化歷史背景促使本地出現繁雜的繪畫路向,但情況有若一個無聲的自由市場,作者是各自各努力,默默耕耘。近期更因裝置藝術、多媒體創作潮流湧現,繪畫創作更不受注目。

九零年代更因為面對回歸的大轉變,香港的創作情懷自覺與不自覺地都趨向對政治議題的關注,一連串的命題展探討過去未來的文化現象以展覽策劃為主導巳成為一時的時尚。《繪畫香港》重新以創作媒介為主導,以作者思維取向為主導作展出。

我們在編排參展者方面我們作出了特別的穿插,其中有資深的畫人、非畫人、設計師、漫畫家、建築師、佈景畫家、更有一群剛從設計學院畢業的年輕人。當中沒有全面性地包括好些有代表性的香港畫人,或各類型的畫家。我們的選擇是有興趣去思考“繪畫創作”的作者。

“繪 畫巳死”是杜象在世紀初巳立下的宣言,恰好道出繪畫創作在現世紀元的難度。繪畫有悠久的歷史,有豐富的傳統,多次藝術潮流的變動都是由繪畫帶領。但面對當代藝術紛陳的創作理念,創作形式,有亙動的,非視覺的,非物化的......。如何繪畫﹖畫什麼呢﹖什麼是繪畫呢﹖巳是創作上的問題。加上我們巳生活在電子數碼年代,我們的視象經歷,對意象,色彩的接收正倍數地擴大,在泛濫的“視象”加“物象”的官能刺激中,基本上是靜態的畫作,如何發揮它的魅力﹖

“繪畫巳死”宣告了快一世紀,但畫畫的人仍很多,藝術市場、畫廊及藝術館中佔數量最多的作品仍是繪畫。對畫家來說,繪畫創作的自由最能釋放真摯的情感與理念的流露,繪畫可以綰繫終生的創作媒介。所以創作者需要畫畫,觀眾喜歡看畫,畫作可以是起居的裝飾品,藝術市場更需要商品。若從畫開始,或者可以看到社群與藝術更多樣的亙動關係。

《繪畫香港》中有作者給我們一些舊作,一些在香港未有展出的作品,有作者為展出而創作,有作者借用銅鑼灣鬧市的燈箱擺放作品參展,有以電視動畫回應,有以舞台佈景轉化為畫,有以顏色筆重組一件畫作......,各有各的回應,正反映當前多元創作的方向。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