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op
解讀恩尼格瑪
《 解讀恩尼格瑪 》
Jan 10, 2020 - Feb 09, 2020
@1a空間
1a空間榮譽呈獻當代藝術群展《解讀恩尼格瑪》,展出四位本地年輕藝術家的全新作品。是次展覽的參展藝術家為1a空間主辦的《新銳當代藝術人才培育計劃》第二部分:青年藝術家培育計劃(香港)的獲選藝術家。本計劃旨在招募和挑選本地具潛力的新晉藝術家/藝術畢業生進行交流及展出,展覽記錄了藝術家們在過去3個月內與1a空間董事會及策展小組成員的交流經驗及學習成果。
 
恩尼格瑪指謎般的存在,取自英譯「Enigma」。在此象徵四位藝術家作品中隱藏著難以在瞬間解讀的想像與迷思。觀者在與作品短暫相遇的時間,以自己的經歷及體會解讀作品本意,最終也許只與恩尼格瑪的造境擦身而過,回到現實的時區。本展覽探索城市人在遊走陌生和熟悉環境之間,所陷入虛實同時存在的物質世界中產生的心理及情緒狀態。
 
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將會在展區內和戶外空間展出,類型包括繪畫、聲音、錄像裝置和行為藝術。以海洋作為共同的創作起點,周姍祐與何梓駿各有獨特的美學和手法。周運用文字、影像和裝置,以想像建構內容,以海為題與同一空間展示的畫作互相呼應,在簡約美學上用聲音和圖像呈現想法;何以輕巧纖薄的紙材透過重覆浸透及風乾的繪畫過程製造的起伏質感,就像一條條皺紋似的海浪聚成一片汪洋。存在狀態是Florence Lam與黃淑賢共同關注的題目,然而各有不同的處理和展現。Florence 以行為演繹對時代的回應及與場地空間與自身情感對話,透過演出引起觀者思考;黃以身體介入影像和聲音記錄,發掘日常環境與內在的不協調和共振,透過錄像及聲音裝置,編織沉浸式的體驗,引發振盪。
 
展覽揭示城市中於過去、現在和未來所隱藏的面貌,讓觀眾置身於虛幻卻實在的環境中,徘徊在想像、當下情感與過去記憶的邊界,經歷不確定的心理和情感之起承與轉合。
 
------------------------------------
《解讀恩尼格瑪》
開幕:2020年1月10日下午6時30分
展覽:2020年1月11日 - 2月9日
展覽開放時間:逢星期二至日上午11時至下午7時正 (逢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館)
地點:香港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14號「1a空間」
------------------------------------
公眾參與式藝術活動:
 
藝術家行為演出: “Étude” 
日期:2020年1月10日
時間:下午7時至7時30分
起點:牛棚藝術村正門外面
終點:牛棚藝術村室外廣場
藝術家導賞:
日期:2020年1月12日
時間:下午2時至2時45分
 
藝術家行為演出: “Line Drawing Practice” 
日期:2020年1月19日
時間:下午3時30分至5時
“Line Drawing Practice” 是一場即興行為演出,以線描行為和聲音呈現當下的心理、身體及情緒狀態。在一片白鹽場域,用棕櫚樹葉描畫線條,線條呈現的是當刻的意識。透過線描行為感受身體及了解內在情緒的流動。
 
藝術家講座:
日期:2020年2月9日
時間:下午2時至4時
藝術家講者:Florence Lam,黃淑賢,周姍祐,何梓駿
==================================================
關於《新銳當代藝術人才培育計劃》
 
1a 空間致力提供發揮平台和資源,予新晉的策展人和藝術家實踐概念性和實驗性的藝術計劃。《新銳當代藝術人才培育計劃》將提供策展指導、培訓和建議,鼓勵本地及國際人才實現他們的藝術計劃。為加強區域和國際性的交流和對話,計劃將分為兩部分,以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採用創新策展方向和實驗形式的計劃將獲優先考慮。
 
作為一個獨立藝術空間,1a 空間將繼續為年輕和新晉的香港視覺藝術工作者提供一個實驗平台,通過填補大型公共機構與商業畫廊之間的空隙,支持新一代藝術家的發展。青年藝術家培育計劃旨在招募和挑選具潛力的年輕和新晉藝術家/藝術畢業生參與群展。從構思策展概念到撰寫詳細的展覽計劃書,獲選的藝術家將會獲得製作展覽的經驗、培訓和展覽機會,有助他/她於藝術界的專業發展。
參與計劃1a空間成員(排名不分先後)
鄭炳鴻
蔡仞姿 
何建宗 
岑愷怡 
鐘惠恩 
吳家俊
藝術家簡介(排名不分先後)
 
Florence Lam
於1992年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在香港長大,目前往返於香港和德國杜塞道夫生活與工作。她以wonder和心理學上的魔術思考作為靈感,透過行為藝術,文字,影像和聲音,將當代倫理問題與孩童般的世界觀結合。 她於2014年在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獲得學士學位,2017年在冰島藝術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她曾於歐洲和亞洲等地展覽,包括台北南海藝廊(2019), 日本千葉縣立美術館(2019),羅馬當代藝術博物館(2018),冰島Kling & Bang畫廊(2018), 蘇黎世歐洲宣言展(2016)等。藝術節包括冰島A!行為藝術節(2019),德國奧斯納布魯克YUP行為藝術節(2019),烏克蘭利沃夫ZABIH行為藝術節(2019),冰島雷克雅維克藝術節(2018),波蘭盧布林行為藝術平台(2017),冰島時序藝術節(2017),挪威卑爾根開放行為藝術節(2017)等。
 
黃淑賢
現於香港生活及工作。2019年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完成純藝術(創意媒體)碩士課程,2014年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文學士學位,主修繪畫。探索並揭示生活及內在狀態的多種層面與複雜體驗。關注藝術與感覺丶記錄和體驗的關係,以及其超越表象的可能性;她主要創作媒介包括錄像丶聲音和裝置等。黃淑賢其作品曾於香港、冰島、韓國、波蘭、新加坡及紐約等地展出,包括香港文化博物館(2018)、香港視覺藝術中心(2018)、油街實現藝術空間(2017)及韓國EXiS流動影像媒體藝術節(2017)等。黃於2013年獲香港藝術中心獎學金,赴紐約修讀有關文化、圖像設計和視覺藝術的短期課程,2017年獲選為韓國Art-Uni-On (AUO) Artist Mentoring Program計劃的藝術家之一。黃亦是獨立平台藝們之創辦人,專門以錄像記錄香港藝術家的創作歷程。
 
周姍祐
於2019年完成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文學士課程。其作品形式抽象,以畫、文字、聲音和現成物作為主要探索媒介。作品內容表達對身份、自然、情感及物料本質的思考。在學期間至曾參與本地藝術聯展。2017年開始接觸聲音媒介,以實驗態度探尋「聽」的可能性。2018年獲邀參與由現在音樂與香港藝術中心合辦的《聲形》多聲道聲⾳藝術節。在2019年一次聯展中,與有多年經驗的舞者及唱作人互相交流並合作製造了一場融合視聽的即興演出。同年,獲選成為1a空間青年藝術家培育計劃其中一位參與藝術家。並獲邀請參與跟藝術或聲音媒介相關的聯展及計劃。
 
何梓駿
一名本地藝術家及藝術教育工作者,其主要創作媒介為水彩、水墨及混合媒介。於2017年成立了「青花工作室」,並擔任該工作室的共同創辦人。2016年,他在香港浸會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主修視覺藝術。同年,他亦取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教育文憑。他的繪畫主題主要圍繞生活中的一些小片段,例如百合花的香氣,路邊的花草樹木以及在碼頭凝望海洋的時光。透過觀察日常生活中細碎的片段,他嘗試探索自身與周遭存在的各種事物之間的關係。藉此,他希望觀賞者對周遭習以為常之事物進行反思,從而勾畫出類似「似遠還近」的衝突感。最近,他不停地探索新的創作物料,尤其對輕巧纖薄的物料感興趣。他認為製作輕盈的作品有助自己與社會各種壓力隔絕,將自己從煩囂當中抽離。在重覆浸透及風乾纖薄物料的過程需要心無雜念,無比專注,所以他的思緒能有片刻的休憩時間,讓自己靜下來。
 
 
鳴謝
黃氏龍獅製作代理、 點子藝術創作、Kendra Koh、Tim Löhde
共想實驗:土瓜灣社區客廳成果展
共想實驗:土瓜灣社區客廳成果展
May 08, 2020 - May 31, 2020
@1a空間
 
1a空間榮譽呈獻《共想實驗:土瓜灣社區客廳成果展》。由聖雅各福群會及土瓜灣社區客廳主辦、1a空間擔任策展伙伴,本展覽回溯「土瓜灣社區客廳」計劃3年來與區內街坊互動的歷程,由觀察社區需要、介入空間想像、共享生活可能到建構設計意念,嘗試由街坊自己設計公共空間。我們將呈現宛如河流一般曲折卻生機勃然的參與過程, 街坊、建築師、區議員等不同思想的支流,與各式活動、工作坊、居民小組等養份的滋育,並夾雜着衝突及調和,匯聚成一套容讓所有人都能參與其中,互相理解的社區設計方法論。

展覽簡介
土瓜灣是充滿驚喜的舊區,卻不是因為樓齡抑或法定古蹟的數目,而是在區內閒逛,便會發現街頭巷尾總是散發出的閒適與人情味。幾位巴基斯坦街坊在士多門前吃飯聊天、街道旁老人躲在簷前乘涼、公園長椅坐着一對夫妻與嬰兒車上的女兒逗玩、周末馬路旁小空地上家務外傭趁假日相聚……都是土瓜灣裡公共空間人與人交流連繫的話「舊」歲月。

但這些公共空間可否成為促進不同社群交往的場地?內裡的配套設施是否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不同族裔、階級、年齡、性別等背景的人又能否聚首一堂,為這些公共空間重新設計?公共空間又可否承載更多社區參與的可能性?

是次展覽將展示社區客廳過去三年的實驗結果--街坊為社區自建的小家具、在地區小店鐵閘髹上往昔的故事、建築師與區議員交流協作總結設計提案……同時,展覽亦邀請了四位藝術家創作呈現社區參與設計的過程與想像,吳嘉敏以地圖呈現計劃在社區與居民互動的行旅;謝俊昇運用聲音裝置表現居民訴說自身的需要與想法;李展翹以影像重現居民創作與社區的互動;李穎姍結合蠔殼與聲音裝置呈現設計過程中不同聲音和對話的磨合,這些聲音碰撞而得以造就更好的設計。展場亦重塑「模擬空間」遊戲讓大家一窺社區設計師的門徑,了解居民參與的重要過程。
- 點此觀看虛擬展覽: https://my.matterport.com/show/?m=qxdpLPsS9qr -

《土瓜灣社區客廳成果展》
展覽:2020年5月8日 - 5月31日
展覽開放時間:逢星期二至日上午11時至下午7時正 (逢星期一休館)
地點:香港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14號「1a空間」

 

藝術家簡介(排名不分先後)

李穎姍
生於香港。過去的作品以裝置和即興表演為主。以聆聽作為跟世界與自身連結的一個重要渠道,感受每一刻的流動。她認為創作對自身來說是發掘和接受自己與他人有更多的可能性。最近的演出以電子樂器、自製聲音物件為主,期望能夠與各演出者、觀眾在同一空間上創造新的經驗。李氏的裝置與演出作品在不同的藝術節中展出,例如,Playfreely Festival (新加坡,2019)空中集氣( 香港,2019 ),ART CAMP TANGO 2017(日本) ,ifva 影像嘉年華,聽在《聲音藝術節 2014》(京都,日本)、Transi(en)t Manila Project Glocal 2014(馬尼拉,菲律賓), Asian Meeting Festival 2016(日本),Kill the Silence festival(香港) 。

李展翹
為大學兼職講師,藝術空間行政人員,視覺藝術實踐者以及紀實攝影師。李氏作品涉及紀實攝影和實驗性敘事。李氏從大學時侯兼職報紙攝影記者發展個人作品,及後負笈英國修讀藝術碩士。他現在繼續探索紀實攝影的可能性,並擴闊其邊際,亦持續進行個人攝影計劃。他目前以項目主任的身份為1a空間服務。

謝俊昇
作品多探討日常生活中不以為然之事物的可能性,並以裝置呈現中間有趣的關係。他鍾情於發掘不同的聲音,表達其聯想以及聲音對他的意義。2017 年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2020 年, 在香港 PMQ 舉辦了“鬆郁矇”個展。2018 及 2019 年入圍第二十三屆及第二十四屆 ifva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媒體藝術組。2018 年在溫哥華 Centre A 駐留。

吳嘉敏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藝覺藝術系。她善於以水彩把其富城市色彩而復雜的夢境轉化成一幅幅生動而仔細的紙本作品。曾獲得獎項包括憑著《香港地區報──18區文藝地圖》獲得2017年第29屆香港印製大獎優秀出版。


策展團隊
鍾惠恩
作品探索存在於日常生活的衝突和不尋常的狀態,以改造、重組、修補物件呈現事物的另一個可能性。 2009年,她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作品「水泥乒乓球枱」於藝術推廣辦事處公共藝術計劃2015獲獎;曾參與項目包括藝術推廣辦事處「邂逅! 山川人」(2018)、啟德「土炮遊樂場」(2016)、C &G 藝術空間「 錦田、釜山藝術交流計劃——後桃花園記」(2015)、香港奧沙畫廊「這麼近那麼遠——香港和英國之間的某處」(2013)、ArtOxygen印度孟買藝術家駐留計劃 「[en]counters 2011」(2013)。
 
「土瓜灣社區客廳」計劃成員:袁偉德、呂芷謙及陳朝鏗
「土瓜灣社區客廳」計劃是由一位社工,一位師奶和一位愛字人組成,除了追求串流平台的最新劇集,更重視實體社區的人際交流與公共生活。關於策展,從未畢業;關於社區,仍然持續再進修;關於公共空間,只能夠摸着石頭過河。但唯一肯定的是,三個人始終在探索人與社區的關係,嘗試創造人與公共空間的可能性。
 
「土瓜灣社區客廳」由2017年起蒙市區更新基金資助,立足於土瓜灣,透過不同活動及工作坊,提升街坊對社區的歸屬感。同時,在區內考察不同公共空間的優劣與需要,並由街坊、建築師團隊等不同持份者組成居民小組,重新設計區內公共空間,藉以改善硬件設施及社區配套,並推動街坊更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共同規劃土瓜灣的公共空間。關於策展伙伴

聖雅各福群會
自1949年成立伊始,歷遍七十寒暑,是以扶弱救濟為要務的非牟利機構。隨着社會變遷,聖雅各福群會亦逐漸發展成提供多元化服務的機構,涵蓋青年、復康、扶貧、家庭、持續照顧、社區發展等服務,服務點遍佈全港六十多處。同時,聖雅各福群會深信人的潛能與價值,踐行社會責任,故不囿於傳統服務需要,強調「授之以魚,授之以漁」,在政府及不同資助者的支持下推動多個社會創新項目,包括藍屋建築群保育活化計劃、土瓜灣社區客廳等。

1a空間
自1998成立,由一群香港藝術工作者發起及組成,是一個非牟利的視覺藝術組織,目標為推動香港及國際當代視藝的創作及探討。經過多年來的努力,1a空間已發展成香港主要的當代視覺藝術機構之一。迄今,1a空間已製作及策劃超過一百四十個展覽和活動,當中包括國際交流、文化節、社區互動藝術、藝術教育、藝術賞析、藝術評論和出版。1a空間的營運資金主要來自資助及捐獻,部份行政費用來自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主辦
聖雅各福群會
土瓜灣社區客廳

資助機構
市區更新基金

策劃伙伴
1a空間

鳴謝
土瓜灣社區客廳協作平台工作小組
宜居客廳居民小組
多磨建社
樂在製造
軸物行者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香港培道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基道中學
聖公會蔡功譜中學
德蘭中學
順德聯誼總會胡兆熾中學
基督教女青年會丘佐榮中學
鍾惠恩
吳家俊
慧惠
謝俊昇
王永棠
Carmen Ng
Elly Fay
Fiona Lee
Jillian Ma
Katrina_sketch
Sadie Lau
Wayne Lai
奇力高文具店
萬美中西藥業公司
小果籽
大家好食品製造中心
誼坊水族
金雀冰室
尖仔記麵食
唐人坊咖啡餐廳
金益玉器號
靚湯寶寶
饎饍派
弄堂里廟前雞
小食時光
正湯寶寶
陽光麵包
咀刁叼香港街頭小食
2013 Cafe
629雞蛋仔屋
C+ bar & cuisine
HB專業乾濕洗衣店
MM Cafe
REDUX
REDUX
香港藝術學院與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碩士畢業生2020作品聯展
 
Jul 10, 2020- Jul 30, 2020
@1a空間
1a空間榮譽呈獻《REDUX: 香港藝術學院與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碩士畢業生2020作品聯展》。
 
封鎖。 2020年為「封鎖」的一年。沒有旅遊的意義。沒有面對面的接觸互動。日常生活也頓然停滯起來。人類看似被封鎖於一個特定的時空,但藝術活動並沒有因為這一年所帶來的封鎖而告之暫停。藝術家常言:我們身處於我們所設定的時空概念,思考我們的存在。孤獨、團結、沉思。藝術家常透過作品體現這等概念。在封鎖和孤獨的時間,我們把五位極具個人特色的藝術家帶來牛棚藝術村的1a 空間。Redux (回)。匯聚,復興,並使靈魂、空間和觀看方法活躍起來。這些關鍵字將策展概念和展覽作品慢慢聯繫,並協助我們理解在這段非常時期中藝術家與作品的關係及意義。
REDUX 展示五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及跨地域年輕視覺藝術家的作品。香港為國際文化大熔爐,也是五位藝術家眾首的城市,讓他們共同創造新的藝術語言,讓觀眾思考新的觀看方式。展覽作品指涉不同創作概念及思考方法,當中包括表演與自我及身份、物質的混合與煉金術、影像及聲音的旅程、家與錯位、以及由「她」所創作的大自然。這些概念和想法看似散亂,但當中藝術家都以轉化過程及成果引領作品,呈現觀眾,或是藝術家個人的轉化。
 
展覽以劉君冬(香港、澳洲)的數碼擺拍攝影作品作開端,作品透過行為表演及曝光呈現一種具超現實主義的感官刺激,並以重複及重新詮釋大膽質疑單一和穩定的「自我」的概念。步進畫廊,黃愷琳(香港)的一組五件陶瓷作品探索窯中有機和無機物質的煉金術。有如珊瑚般華麗的陶瓷作品讓我們理解陶土在藝術與科學的處理方法,並反思陶土和日常生活物質的混亂狀態。Brian Smeets(美國)以影像及聲音建構一次以體驗為尚的旅程。作品逃離一般以消費及官能刺激的旅遊體驗,通過鏡頭和麥克風,提出一種抽象的旅遊方式。 Louise Folliott(英國,南非)用她在倫敦西南部生活的視覺日記,以藍曬法作影像帳篷。藍曬法為古典顯影方法之一,有其原始味道。以藍作像,也讓我們感受到限制的日常活動藍色的憂鬱,作品亦以拍子機作聲音裝置,單調滴答聲效延伸作品的空間及觀眾體驗。展覽以譚若蘭(香港)由「她」所創作的大自然作結,作品以廢紙作紙漿和中國墨水作大自然,透過物料改變傳統中國山水創作的局限,一組立體的以水墨沖洗的自然繪畫與裝置為展覽劃上句號。
 
- 點此觀看虛擬展覽: https://my.matterport.com/show/?m=wNSxJn39cDe -
展覽
 《REDUX》
展覽開幕:2020年7月10日 下午6時正
展覽:2020年7月10日 - 7月30日
展覽開放時間:逢星期二至日上午11時至下午7時正
(逢星期一休館)
地點:香港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14號「1a空間」
查詢:+852 25290087/ info@oneaspace.org.hk
Facebook專頁:1a space
Instagram:1a_space
 
公眾活動:
藝術家導賞團
2020年7月18日 下午3時正
語言:廣東話及英語
 
藝術家分享會
2020年7月18日 下午6時正
語言:廣東話及英語
 
所有公眾活動費用全免,歡迎即場參與
 
展覽海報及作品相片:https://bit.ly/2BL638B
 
 
傳媒查詢
羅璧如
1a空間藝廊經理
Tel: 2334 1906
Email: eugenia@oneaspace.org.hk
 
藝術家簡介(排名以筆劃排序)
 
Louise Folliott
於1979 年出生於南非。2001年完成藝術榮譽文學士學位,2003年於南非開普敦舉辦首個個人展覽《Love and Fear》。她於2004年移居倫敦,於2008年獲挑選爲攝影比賽的決賽入圍者,並獲Getty Images Gallery的刊登。2010年,她在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柏亞姆肖藝術學校修畢研究生文憑。在照顧一個年青家庭的同時,她繼續致力發展個人藝術,並分別於2010及2013年獲選於倫敦Mall Galleries Threadneedle Prize中展出。她在2013年獲選於倫敦參與藝術家駐留計劃,及在2019年參與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駐留計劃-Tropical Lab Residency。她於2017年移居香港,並於2019年完成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碩士課程。她的作品探討錯置 (displacement)、異置(dislocation)與因自願接受的逃亡而帶來對自我身份認同的緊張與張力,及作為一位非洲藝術家的身份議題。
https://www.louisefolliott.com/
Brian Smeets
於1984年在紐約出生。在獲得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雕塑與環境研究學位後,他於三藩市從事商業攝影工作。其影像作品屢獲殊榮,並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及後,他移居香港完成香港藝術學院與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課程。除了創作攝影和多媒體作品外,他近期也積極探索聲音藝術。他也致力發展短期藝術展覽,並在香港和東南亞的藝術空間中展示他的作品。Brian Smeets 的作品主要探索旅行景點及其實驗性的特質,期望消除旅遊業的假相。通過大規模的抽象攝影以及一系列精選的聲音與影像,藝術家致力以另類的角度呈現閾限空間和旅行地點。
http://www.smeetsstudios.com/
 
黃愷琳
於2017年畢業於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文學士主修陶瓷, 2019年完成藝術碩士學位,2018年入選為斯洛文尼亞國家博物館第四屆國際陶瓷三年展UNICUM藝術家,2019年獲香港藝術中心授予於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一個月藝術家駐留計劃。
www.karenwongceramics.com
 
劉君冬
一位以數碼操作媒介與裝置創作的當代藝術家。她的作品探討文化同化的議題,以及社會角色、倫理關係及生活環境如何影響文化和種族身份認同的構成。採取自傳式記憶的方式,她建構出一套內在對話以表達她對自己雙重國籍身分及文化認同的困惑-在香港土生土長,十五向學,移居澳洲深造。劉君冬於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修畢藝術碩士學位及於昆士蘭科技大學獲得藝術學士學位。她的畢業作品獲選代表2017年度全澳藝術畢業展覽。她的作品被刊登於國際刊物Vice Creator 及 RealTime等,她亦曾於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參與Tropical Lab 年度國際藝術交流活動、創意早晨講座系列(Creative Mornings)及布里斯本亞洲藝術節 (BrisAsia Festival)。劉氏的作品曾於香港、新加玻、澳洲及英國展出,展出場地包括新加波當代藝術中心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Singapore) 及珀斯當代藝術館 (PICA)。 劉氏同時亦為香港音樂短片及廣告提供美術指導及咨詢。https://www.dorothylau.com/
譚若蘭
出生於香港,曾在加拿大升學和工作。於2017取得香港藝術學院藝術專業文憑,並於2019完成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純藝術碩士學位課程。譚氏從作品中探索人與自然的聯繫,並以日常生活物料為起點,加入順應自然的元素,從而啓發對和諧生活的追求。 作品以裝置、錄像和攝影等方式來呈現。近年參加多個本地香港、台灣及澳洲展覽,並於2018年駐留台灣創作,更以一件共同創作的裝置藝術作品,榮獲2018年度南島美術獎-首獎。
www.cordeliatam.com
 
策展人
李泳麒
香港攝影工作者。香港大學文學院學士,主修藝術史。及後獲英國志奮領獎學金前往倫敦藝術大學倫敦傳媒學院深造新聞暨紀實攝影。李氏攝影作品曾在奧地利、德國、香港、拉脫維亞、台灣及英國展出。作品以歷史、文獻及藝術本位研究方法出發,探索照片歷史的文化和技術予當下的應用及可能性。紀實攝影作品《曾老飄流記》入圍2017/18年WMA 大師攝影獎 「過渡」。李氏亦為影像歷史及視覺文化研究工作者,編輯期刊及研究文章散見於本地博物館、畫廊、華文藝文雜誌以及國際學術文獻。李氏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
https://leewingki.com/
 
主辦
 
1a空間
自1998成立,由一群香港藝術工作者發起及組成,是一個非牟利的視覺藝術組織,目標為推動香港及國際當代視藝的創作及探討。經過多年來的努力,1a空間已發展成香港主要的當代視覺藝術機構之一。迄今,1a空間已製作及策劃超過一百四十個展覽和活動,當中包括國際交流、文化節、社區互動藝術、藝術教育、藝術賞析、藝術評論和出版。1a空間的營運資金主要來自資助及捐獻,部份行政費用來自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鳴謝民政事務總署支持本計劃的公眾活動
本計劃為香港貿發局「文化七月.悅讀夏季」之推介活動
 
鳴謝:
香港藝術學院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
MOFT chi
Museum of Half Truths
Aug 08, 2020 - Aug 30, 2020
@1a空間
1a空間榮譽呈獻當代藝術展《Museum of Half Truths》,由駐英國策展人Rachel Burns及Polly Palmerini策展,參與藝術家包括駐紐約及香港藝術家劉衛、駐新加坡藝術家Moses Tan、駐香港藝術家陸浩明、陳樂珩及葉惠龍。是次展覽為1a空間主辦的《新銳當代藝術人才培育計劃》:公開招募藝術家/策展人(國際)的獲選計劃。
博物館和圖書館是歷史的儲存庫,但它們對於歷史的陳述仍然存在瑕疵與偏見。我們如何瓦解包圍於我們身邊的固有機構與框架?我們如何能公平地呈現我們的集體回憶和歷史?
Museum of Half Truths 致力利用這些機構的慣例去回應以上的提問,並以嬉戲的態度透視博物館的主觀臆斷。
人類天性地就有收集、保存和記錄歷史的慾望。是次參展的藝術家們會從自身、歷史文獻及文化象徵出發,探索事實、虛構與回憶之間的關係。
藝術家們將對以下範疇提出疑問:記錄文化記憶、探究儀式與傳統、流行文化中由白人演員扮演非白人角色的現象,及紀念與提倡被忽略和代表性較低的團體。
 
展覽
開幕:2020年8月7日下午6時30分 (於Facebook直播進行)
展覽:2020年8月8日 - 8月30日
展覽開放時間:逢星期二至日上午11時至下午7時正 (逢星期一休館)
地點:香港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14號「1a空間」
開幕直播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oneaspace/

**本展覽將暫時以網上虛擬實景進行直至另行通知,敬請留意。
查詢:+852 25290087/ info@oneaspace.org.hk
Facebook專頁:1a space
Instagram:1a_space
網站:https://museumofhalftruths.co.uk/
 
 
公眾參與式藝術活動

1.  藝術家導賞團 
展覽將以藝術家導賞團揭幕,由Museum of Half Truths的兩位策展人Rachel Burns及Polly Palmerini、參展藝術家陸浩明、葉惠龍、陳樂珩、Moses Tan及劉衛,以及1a空間向觀眾介紹計劃。活動將以網上形式進行,希望觀眾能夠繼續探索展場空間及與展品互動。
 
2020年8月7日下午7時
*開幕期間於Facebook直播進行
直播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oneaspace/
2.  Making a Museum 網上工作坊 
Making a Museum由一系列的創意練習、藝術家分享會及藝術挑釁組成,目的是建設更好的博物館並與藏品展開互動。活動將由Museum of Half Truths的兩位策展人Rachel Burns及Polly Palmerini介紹計劃的緣起作為開端。藝術家們與其藝術挑釁將由 Audrey Albert、ZINE COOP HK,陳韻芝及Shireen Marican帶領。
 
Audrey Albert將帶領以回憶為主題的藍曬工作坊,與觀眾分享她的創意練習。她的計劃「Matter out of Place」通過對曼徹斯特查戈斯群島社區的個人收藏及口述歷史進行調查,對她的查戈斯群島文化傳統進行研究。
 
香港小誌獨立出版平台ZINECOOP HK成員Beatrix 及 Forrest 將在其工作坊邀請參加者在體驗藝術品時融入他們的想法及感受,把情感與作品連結,並以小誌(Zine)紀錄其創作過程。陳韻芝將帶領我們參觀她在香港的工作室,並分享以她叔叔的個人圖像收藏創作《舅父》 (Kaufu)計劃的過程。
 
駐新加坡研究員兼作家Shireen Marican將就博物館作為論述空間,及與觀眾、藝術家和工作人員進行教育的角色提出挑戰。
 
2020年8月8日下午4時至7時
* 於Instagram進行直播網站:https://www.instagram.com/1a_space/
3.  放映會 
放映會將會重點展示展覽中的三件錄像作品—— 劉衛的《我所向無敵...在屏幕上/ 偽動態追踪》、葉惠龍的《業報輪迴》 與Moses Tan的 《Slow Steps》 。期間三位藝術家會親自介紹他們的創作,而兩位策展人亦將詳細解述作品的選擇。另外,是次放映會亦會呈現多位英國新晉藝術家的作品,包括Emma Crabtree、 Hannah Lim、 Charles Turner、 Victoria Dhal和Freya Pigott。他們的作品包含多種不同的藝術形式與創作媒介,但都圍繞事實、虛構、記憶與神話的主題。
 
2020年8月8日下午7時至8時
*於Facebook直播進行直播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oneaspace/
4.  藝術家研討會 
一眾策展人和藝術家,包括陸浩明、劉衛、陳樂珩和Moses Tan,將會就著展覽《Museum of Half Truths》與各人的藝術創作進行交流。討論會以每人的作品為出發點,探討表徵、文化記憶的記錄、與及歷史的守護者及看門人等概念。
2020年8月14日下午7時至8時
* 於ZOOM進行網上直播:bit.ly/30d2QIs
Meeting ID : 922 1321 2040
Passcode : 921629
5.   Care /ing /ful /less 網絡研討會
研討會將討論一系列由主持人楊陽挑選、與主題「關懷」(care)相關的文章。這些文本觸及不同的角度與概念——關愛者與被關愛者的關係;策展人與檔案員在一個機構裏調查「關懷」;愛、孤獨、無家可歸及聆聽的道德標準。我們將以一個小組的形式從這些文本出發進行延伸討論,研究「關懷」在文化界以致整個世界扮演的角色。
 
「這些文章都回應了策展人在Museum of Half Truths所提出『關懷』的主題。文章的選取並不在於要對『關懷』呈現一個完整的哲學或理論觀點,而另有兩個原因。首先,這些文章都緊扣著我們當下的情感;二,這些文章都是我們能有相互學習之力量的關鍵。所有的文本都涉及了某種形式的限制-心理的、社會性的、政治上的…皆於某程度上談及公義與自由。皆指向了帶動正面改變的可能。這些文本或許可以成為我們長久地共建一個閲讀清單的起點,關注我們與別人生活中『關懷』的演變」——楊陽
 
歡迎各位從旁聆聽,及提出你們的想法與問題。如欲加入研討會參與討論及與嘉賓互動,歡迎電郵至info@museumofhalftruths.co.uk與策展人聯絡。
下載文本:https://museumofhalftruths.co.uk/Care-ing-ful-less
 
2020年8月16日下午6時至8時
* 於ZOOM進行網上直播: bit.ly/39CQEUo
Passcode : 910253
*以上藝術活動費用全免,歡迎參加。
---------------
策展人簡介
Rachael Burns
於1994年生於英國,為駐曼徹斯特的策展人、製作人和教育家。2016年,她畢業於曼徹斯特藝術學院的攝影學士學位,繼而開始與英國各地的藝術家合作,進行以年輕人為對象的計劃及展覽製作。
她是FORM的創始成員-由一群藝術家以一系列協作式實驗進行創作。FORM的的展覽遍佈全英國,並為配合2019年的 Format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 舉辦了首屆Derby Photo Fringe。Rachael目前於攝影網絡 Redeye擔任活動統籌,並於作為自由身工作者的同時參與攝影慈善團體 Photovoice,致力推廣正面的社會改變。
https://rachael-burns.co.uk/
 
Polly Palmerini
1995年生於意大利,為駐英國曼徹斯特的策展人、教育家和藝術家。現為曼徹斯特藝術學院攝影榮譽學士學位的助教,及於National Saturday Club擔任藝術與設計導師。她的創作關注日常物件的物質性、延展性和可塑性,並對她周遭的物質尤感興趣。
自畢業起,她一直擔任大曼徹斯特郡擔任青年藝術工作坊負責人,鼓勵擴闊藝術中的互動與參與。同時,她製作及策劃一系列在英國曼徹斯特舉行的展覽,包括在學本科生的展覽及公開招募計劃。
Pollypalmerini.com
 
藝術家簡介(排名不分先後)
 
陸浩明
1988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的薩米特市,在香港長大。
陸浩明的作品曾於國內外展出,當中包括:《續章》,亞洲協會,香港,中國(2020);《藏木於林》,大館當代美術館,香港,中國(2019);《嚴肅遊戲》,昊美術館,上海,中國(2019);《予有著扁平趾甲的無毛兩足動物的恰當回應》,上海 chi K11 美術館,上海,中國(2018);《林中樹倒下而沒有人在》,上海當代美術博物館,上海,中國(2018);《練習》,德薩畫廊,香港,中國(2017);《百思不得其解》,國立亞洲文化殿堂 Kula 市場,光州,韓國(2016)。
他的作品亦被納入各地的公共收藏,包括楊鋒藝術與教育基金會,瀋陽,中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芝加哥,美國;Smart美術博物館,芝加哥,美國;香港K11藝術基金會,香港,中國。另外,他於2016年榮獲香港藝術發展局授予的”計劃資助”,於2014年榮獲香港藝術發展局授予的「新苗資助」。陸浩明於2010年畢業於新英格蘭藝術與設計學院(NESAD),獲藝術學士學位,同年還獲得了薩福克大學的文學士學位,主修歐洲史。
陸浩明現工作並定居於香港。
https://www.andrewluk.com/
 
陳樂珩
於1995年出生於澳洲,現定居及工作於香港。她獲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文學學士學位,而她的作品“ Normalized” 獲得了2017年視覺藝術院本科畢業展的維他命D獎及AVA視覺藝術獎。通過移除日常物品的常見形式,她的作品帶領觀眾從自身對物品的實踐經驗和關係過程中重新定義事物。她虛無的視覺形式大幅度地增加了觀眾對藝術品的思考和想像力,使物件不說自明,並能與觀眾進行心理對話。 陳曾參加奧地利當代藝術博物館(MAK)的展覽,以及香港,柏林,克羅地亞和瑞士的畫廊展覽。她的作品收藏於M+希克藏品和香港的私人收藏。
www.staceychan.com/untitled-white 
 
劉衛
出生於香港,目前工作和生活於紐約和香港。她的作品透過攝影、錄像、繪畫和裝置探索有關於種族、性別和歸屬的概念在身份構成當中的多重結構。她試圖通過個人及歷史檔案、電影圖像、流行文化和數碼媒體來探索歷史、虛構敘事、個人記憶和虛擬性如何在身份凝塑的過程中互相碰撞並產生影響。
她的作品收藏於M+(香港)、及休斯頓美術館(美國)內。她的作品於歐洲、亞洲及美國均有展出,包括Kunstmuseum Brandts(丹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Para Site(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香港)、關渡雙年展(台灣)、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日本)以及休斯頓美術館(美國)等。她同時獲邀參展2020年橫濱三年展(日本)。
www.wai-lau.com
 
Moses Tan
1986年生於新加坡,是一位駐新加坡藝術家。他的作品以憂鬱症和恥辱視為出發點,探索與酷兒理論和政治相交的歷史。他主要以繪畫、錄像和裝置為創作媒介,他擅長以隱晦和代碼敘述作品。他畢業於拉薩爾藝術學院並獲得了藝術(榮譽)學士學位,和南洋理工大學的化學與生物化學的榮譽學士學位。
www.mosestanqy.com/memorial-for-boogie-street
 
葉惠龍
一名冥想愛好者。由於傳統的宗教信仰是根深蒂固,而世界卻在不斷變化,所以他信奉無常。他通過冥想介入生活,試圖處理無常、酷兒和曖昧模糊等議題。他通過藝術進行冥想,遊走於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而不斷變化的角色、方式和規律為他創作的基礎。他的作品看起來十分平淡,但針線中卻有一股源源不絕的爆發力。
他也是全港唯一以大數據驅動的戶外屏幕網絡The ScreensGuru的創辦人之一,這個組織旨在推動香港及其他地區的視頻藝術發展及提拱具實驗性的展示平台。葉惠龍的藝術品曾在紐約、香港、上海和東南亞的畫廊和藝術展上展出及私人珍藏。
www.ipwailung.com/KARMA-CYCLE 
超越物質
超越物質
Sep 06, 2020 - Oct 25, 2020
@1a空間
1a空間榮譽呈獻當代藝術展覽《超越物質》黎藝深(Louis Nixon)個展,展出駐香港的英國藝術家黎藝深(Louis Nixon)最近的作品展覽,探討了岩石的物理性和本質,並通過漂浮、掉落和移動的岩石畫作和影片思考宇宙時間以及宇宙的起源。


展覽:2020年9月6日 - 9月27日
展覽開放時間:逢星期二至日上午 11 時至下午 7 時正 (逢星期一休館)
地點:香港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 63 號牛棚藝術村 14 號「1a 空間」
▣ 貴賓預展(只限獲邀請人士出席)
2020 年 9 月5 日(星期六)上午11時
▣ 開幕
2020 年 9 月5日(星期六)下午 6 時 30 分
▣ 與藝術家對話
2029年 9 月 9日(星期三)下午 6 時 30 分
▣ 藝術家導賞團
2020 年 9 月19 日(星期六)下午 3時

藝術家創作自述

黎藝深(Louis Nixon)自2010年以來一直鑽研以石頭作主題,通過繪畫、電影、攝影、聲音和動態雕塑探索石頭的獨特性。建基於早期以山脈和礦物創作的作品,黎氏對石頭的著迷程度日增,包括其形狀、大小、紋理、顏色、產生的聲音,及它們對世界的回應和表現。
《超越物質》展覽將展出黎藝深的最新的一批電影和繪畫裝置作品,通過三件獨立而又相關的作品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探索石頭的活力及本質。 《Falling》(2020年)是一條由行車記錄儀記錄石頭墜落的循環播放數碼錄像。《Moving》(2016-20)是一段數碼錄像作品,記錄了一個會自行移動的大型手製石頭。而《Floating》(2018-20)是一系列以地球及宇宙收集得來的石頭和物質為題的繪畫作品。
 

藝術家簡介

黎藝深(Louis Nixon,生於1965年)是一名工作及現居於香港的英國藝術家。黎氏在切爾西藝術學院主修繪畫,並為倫敦斯萊德藝術學院雕塑研究生。自2018年起擔任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總監,並曾為英國金斯頓大學金斯頓藝術學院副院長(研究)和藝術研究所所長。他的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裝置藝術和實驗電影,常以多媒體裝置在畫廊及公共空間中展出。
黎氏於1990年成立了藝術群組Space Explorations,並以藝術家、導演和策展人的身份參與了多項大型特定場域的藝術介入。黎氏的作品以雕塑的延伸實踐作為基礎並持續發展,包括動態雕塑、聲音作品、電影和繪畫,結合了對技術的操縱和創新的展示方法。黎氏國際展出經驗豐富,包括亞美尼亞、澳洲、智利、中國、意大利、波蘭、塞爾維亞及英國。
www.louisnixon.art 
正 | 在 | 空間
正 | 在 | 空間
Oct 23, 2020 - Nov 18, 2020
​@1a空間 土瓜灣道 122 號地下
古代兵制十人為一火,火長一人管炊事,共灶飲食,故稱同火者為「火伴」,引申為「同伴」之意,後多寫作「伙伴」。現在泛指共同參加某種組織、活動的人,一起合作,一起實踐,一起經歷。
於二零一九年八月十五日起,基督教崇真中學與1a空間開展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為期一年多的《學校與藝團伙伴計劃》。1a空間邀請兩位藝術工作者 - 凌中雲和岑愷怡合作,透過不同的研習工作坊,探討藝術知識如何介入中學生,以至社區眾群。《正 | 在 | 空間》- 學校與藝團伙伴計劃展覽 ,以勾勒和記錄空間為軸,分享藝術工作者和中學生們,過去一同的互動和轉變。

正 | 在 | 空間

展覽:2020年10月23日 - 11月18日
展覽開放時間:逢星期二至日上午 11 時至下午 7 時正 (逢星期一休館)
地點:香港九龍土瓜灣道 122 號地下
藝術家簡歷
岑愷怡
先後於香港浸會大學,取得視覺藝術學士學位及碩士學位,曾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兼讀文學碩士,現於香港讀博士課程。2015年任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駐校藝術家。2016年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兼任講師。2017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和香港駐紐約經貿辦事處頒發雅禮藝術獎助金。2018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兼任講師。2019年加入1a 空間策展小組。岑氏以不同媒介創作,其中以雕塑、玻璃、裝置和公共藝術為主。她近年的創作以探討「觀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關係」、「玩具、遊戲與遊樂場的歷史和文化」及「人與人之間如何達致溝通和連結」為重心。
 
凌中雲
凌中雲1994年生於香港,在2017年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文學士畢業,並獲得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舊生會頒予吞拿魚獎,2018年入圍香港人權藝術獎。透過社區研究及物質上的探索創造最簡單的共鳴。凌的作品涉及社區關係、不同物質的聯繫和好奇感,觀眾從中可以發現他對城市元素的另類觀點。現為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設計與科技科教師。
參展學生
王鈺然
陳炫燊
安家蔭
巫柏延
施易騫
莫小玲
黃祉霖
陳樂仁
龍顯卓
Post-Digital Materiality
Post-Digital Materiality 
Nov 07, 2020 - Nov 22, 2020
@1a空間
網上展覽https://my.matterport.com/show/?m=X6EtRQggveV
1a空間榮譽呈獻當代藝術展覽《Post-Digital Materiality》。自古以來,藝術家一直探索各種不同的技術,為他們帶來新的表達媒介。在二十世紀中後葉,早期利用電腦產生的藝術及數位藝術專注於「化虛為實」和「化實為虛」,而後數位時代的藝術品似乎模糊了固有數位與模擬、虛擬與真實、人為與機製之間的鴻溝。
 
在眾多數位技術中,數位製造的方法如:3D打印,CNC(電腦數值控制)機械和3D掃描等等,做就了機會讓藝術家構想出一些不可用傳統方式製造的實體物件。這帶來了新的美學,更引申數碼化製作是如何能轉化為實體,並超越單純複製這個議題。
 
Post-Digital Materiality展示四位藝術家和兩個藝術家團隊的作品,以探索後數位時代中,數位製造技術所衍生的新美學概念及可能性。藝術家的作品展示數位技術千變萬化的使用方法,但他們使用同樣的標準或即興數位製作方式,將思想和故事實體化,例如:以新技術將舊有技術未能呈現的想像形象化、通過新媒體重新演釋傳統媒介、數據配置,以及重新演釋人工和科技之間的關係。藝術家們雖採用了各種創作方式,卻都共同地對於科技的使用提供了社會及文化層面上的注釋,並引導觀眾反思技術對社會各個層面的影響。
展覽詳情
展覽:2020年11月7日 - 2020年11月22日
展覽開放時間:逢星期二至日上午 11 時至下午 7 時正 (逢星期一休館)
地點:香港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 63 號牛棚藝術村 14 號「1a 空間」
查詢:+852 25290087/ info@oneaspace.org.hk
Facebook 專頁:1a space
Instagram:1a_space
 
開幕
2020 年 11月6日(星期五)下午 6 時 30 分
 
藝術家講座
2020年 11月 14日(星期六)下午 3至5時 正
*將會在Zoom進行 Held over zoom
直播連結 link : bit.ly/338LU7q
Meeting ID: 953 9159 9889
Passcode: 946154
策展人導賞團
2020 年 11 月21 日(星期六)下午3至4時正
地點: 香港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 63 號牛棚藝術村 14 號1a空間
策展人及參展藝術家簡歷
 
策展人
 
宋玟姃
現於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任職助理教授。她的研究興趣主要為手工藝與數碼科技於藝術設計方面的結合、STEAM教育及創客文化。
 
 
參展藝術家
 
林桃園
一位駐韓國首爾的雕塑家和媒體藝術家。他曾參與2014年北京SPACE CAN的藝術家駐留計劃,並參與許多團體展和個展,包括2017年首爾城市建築雙年展。林氏擁有首爾國立大學的藝術碩士學位。
 
林欣傑
一位香港新媒體藝術家。他是香港台灣新媒體藝術團隊Dimension Plus的共同創辦人,以及複合設計空間Openground的創辦人。 林氏曾獲頒奧地利媒體藝術節電子藝術大奬的互動藝術類  榮譽獎、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藝術組評審推薦獎和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等。林氏曾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現出任各大專院校的客席教學及顧問工作。
O2 LAB
成立於2018年,是台灣工程師暨教育家歐顓豪與日本藝術家暨設計師Yuka Otani二人的合作項目。他們共同探索藝術與數碼技術相結合的新角度。O2 LAB 近年參與的展出包括Maker Faire Tokyo、Synthetic Media Art和日本中之條雙年展。
 
李天倫
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修畢學士和碩士學位。作為藝術家,他主要利用實體雕塑、虛擬模型、數位繪畫和互動裝置等創作媒介。憑藉從事電腦動畫概念設計師多年的經驗,他致力探討數位本體中,虛擬與現實之間的連繫。
 
河碩埈
於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主修傳意設計,在畢業後加入三星電子有限公司的策略營銷團隊,及後於韓國國立藝術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媒體藝術)學位。在2015年,他於The monthly Public Art Magazine舉辦的「New Hero」比賽中獲得大獎,他的作品曾經展出於2017年清州工藝雙年展和2018年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
 
川端渉右左見拓人
駐日本東京的藝術家二人組。他們的作品持續聚焦在那些從人們除去的,及被人們除去的東西。近年,他們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藝術節和畫廊中展出,並獲得英國Aesthetica藝術獎和日本YouFab全球創意獎。
主辦
1a空間
贊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
香港教育大學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
Laurence Wood的展覽評論詳見英文版: https://www.oneaspace.org.hk/current-exhibition
無聲之聲
無聲之聲
 
Dec 18, 2020 - Dec 31, 2020
@1a空間 土瓜灣道122號
《無聲之聲》展覽將大學生和藝術工作者的作品並列展示,以呈現及探索香港少數族群和邊緣人士未能述說的故事。
展覽源自今年秋季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開辦的通識教育課程《性別、階層和種族概論》。課程中邀得藝術工作者參與一系列有關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和香港藝術創作的講座,學生藉此接觸了阿三(陳世樂)、馬琼珠(Ivy Ma)和丸仔(Yuenjie Maru)等的藝術創作,以及他們如何將創作意念轉化成藝術作品。這一系列藝術家分享和學者講座,讓學生反思因為種族、性別、性取向、職業、殘疾和/或原居民文化遺產而在香港處身邊緣的個人或群體。課堂外,學生以收集囗述歷史的方式,了解性別、階層、種族和其他面向如何同時存在,並且起相互作用。
 
更多展覽資訊可參閲:t.ly/I2ma
 
【《無聲之聲》展覽】
日期:2020年12月18日至2020年12月31日 (逢星期一及12月25至26日休館)
時間:下午1時至5時
地點:香港九龍土瓜灣道122號(設網上展覽)
藝術家表演
藝術家:丸仔
日期及時間:2020 年12月17日 下午3時 至4時
關於舞:
我總不肯定誰在舞蹈,或者有哪一刻人不在舞蹈,當我觀察到呼吸作為一個動作。從展場的橱窗望過去馬路對面的行人路有時會有些路人,他們也可能會看到在這裡看展的人。限聚令不准跳舞或表演,所以他們只在(隔着口罩)呼吸、行走、動作、生活,並以隔着兩條行車線的距離觀察對街正在(隔着口罩)呼吸、停駐、流動、生活的觀者們。時而有車輛駛過。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斷章》卞之琳
路人甲: Nancy Poon
路人乙: 丸仔 Maru
路人丙: Fifi Ng
- 點此觀看虛擬展覽https://my.matterport.com/show/?m=7t7g4BDL4bV
銀呀!部落侵略者
銀呀!部落侵略者
Dec 10, 2020 - Jan 15, 2021
@1a空間
1a空間將於2020年12月10日至1月15日榮譽呈獻《銀呀!部落侵略者》,當中將展出三位香港年輕藝術家馮穎琳、林笑瑛、詹昫嵐。
《銀呀!部落侵略者》為一個沉浸式互動展覽,希望探索人與病毒之間的緊密關係。為回應這微妙的聯繫, 藝術家們以一個結合線上與實境部分的參與式裝置,虛擬了人類社群互動而彼此傳播的感染狀況。當每位公眾透過線上遊戲展開「傳染病特訓班」,現場的電子裝置便會接收數據並展現集體成果。 展覽同時更會展示藝術家們進行科學研究和創作的各種過程紀錄,如筆記、照片與影片等。
【作品介紹】
每個獨立的身體都是微生物的遊樂場, 讓它們整個菌群與宿者各取所需而達至共生;而每個人則作為微生物載體,讓體內的微生物行走於不同物種的生態社群中。生物學家威爾斯(Edward O. Wilson)曾提及人類具備親生物性(biophile)的本能,人類難以只置身在個體活動的環境中,卻基於對其他個體與生物的渴望,連結我們成為自然環境下的群體關係。傳染病像是個顯微鏡,透視了人傳人的紐帶關係,也讓人對與其他生物共處而產生思考與抉擇。

在這段無法與口罩分離的日子, 我們萬分小心地避開接觸他人, 不要讓彼此呼吸道交叉感染, 卻久久沒在這街頭上暢快地呼吸。呼吸是個不斷推進的過程, 隨著頻率或快或慢地重覆交換身體與環境的氣流, 讓我們注入求生的條件。有些動物依賴皮膚呼吸; 有的與我們一樣靠肺部呼吸; 部分植物則透過表面組織進行氣體交換;而病毒則悄悄地通過這傳播途徑籍以在宿主裡繁殖。每盎司氧氣都由不同物種的生存需要而連結著, 個體的氣息也在共同空間編織出生態群體之間的親密網絡。因此, 我們在這項目中, 借呼吸作為媒介連繫著人類社群與病毒群體, 繼而探討當中互相克制與尋找平衡的關係。

病毒在自有歷史記載而來,一直處於生生不息而不斷演化的狀態,有的像天花病毒肆虐3,000年後終被暫時撲滅; 有的像由甲型H1N1流感引起的西班牙流感 (造成當時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約, 即5億人感染);在2年後突然消失後, 卻於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再次出現。病毒在未來仍將緊密地影響人類的生命軌跡, 像與我們命定了並存關係。為回應這微妙的聯繫, 我們以一場結合線上與實境的參與式裝置,虛擬了人類社群互動而彼此傳播的感染狀況。每個公眾個體從線上遊戲展開「傳染病特訓班」,而現場的電子裝置則接收數據而展現集體成果。 病毒學從不只是個人議題,而是影響連帶的社群結構和生態系統。作為生物角度中的共同體,我們難以獨自克服傳染病。這項目鼓勵公眾從身臨其境的體驗中,體驗群體與生態系統的微妙關係,想像我們與傳染病在未來如何共存。
【藝術家簡介】
馮穎琳
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修畢文理學士,當時主修新媒體。她的作品曾展出於元創方(2019)、香港大會堂(2018)、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018)和香港藝術中心(2014)。
林笑瑛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的藝術及媒體創作視覺藝術文學士。她的作品曾於香港大會堂(2016)、德國Kunstquartier Bethanien(2016)、浸大顧明均展覽廳(2015)和 澳洲布里斯班(2015)展出。
詹昫嵐
生於1994年香港,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修畢視覺藝術文學士。她的作品曾於各個國際機構中展示,包括Parallel Space (2020)、Budapest Art Quarter (2018)、德國Kunstquartier Bethanien (2016), 澳洲布里斯班(2015) 和深港設計雙年展(中國)(2014)。
 
【展覽詳情】
日期:2020年12月10日至2021年1月15日
地點:香港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14號「1a空間」
 
【公眾活動】
藝術家講座 | 與病毒交個朋友
講者:林沛瑩將會與藝術家馮穎琳、林笑瑛和詹昫嵐對話,主持為Juliana Chan (1a空間)
日期及時間:2021 年1月3日,下午3時 至4時
語言: 國語 
Zoom會議ID: 917 8285 2667
密碼: 570587
連結: https://bit.ly/3aQmj7p
* 活動費用全免,歡迎各位參與!*
於1月3日,創作《銀呀!部落侵略者》的三位藝術家馮穎琳、林笑瑛、詹昫嵐將會與駐荷蘭安荷芬藝術家暨設計師林沛瑩進行緊密對話。在交談中,他們將會就以新媒體和互動式創作探討人與病毒的關係這個共同的創作方向,提出各種問題、經驗和見解。講座亦會聚焦於現在1a空間呈獻的《銀呀!部落侵略者》,探討是次作品在這個人類與病毒關系尤其密不可分的時代中能探討各種的可能性和新面向。
關於講者—林沛瑩 
台灣藝術家與設計師,現居荷蘭安荷芬。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輔系資工學系與人文社會學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設計互動系(Design Interactions)碩士。曾與友人共同創立台灣生物藝術社群與藝術團體㗊機體。主要創作方向為透過藝術方法探索科學與人類社會結合的各種可能性,尋找讓大眾討論建構不同文化與個人觀點元素的基底。最近的研究主題為玩弄可見/不可見、有生命/無生命之間的界線,並尋找探索這個界限的工具與方法。曾得到STARTS Prize 2020年榮譽獎、Ars Electronica 2015年Hybrid Arts類別榮譽獎、2016年BioArt and Design Award、2015年Core 77設計獎Speculative Concepts專業組第二名,並曾於CERN駐村。作品《植物性顧問公司》為斯洛維尼亞建築與設計博物館永久收藏。
http://peiyinglin.ne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