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藝術出版物
藝術出版物

藝術出版物

09.02 - 20.04.2010

藝術出版物

Feb 09, 2010 - Apr 20, 2010

@1a空間

過去十年,1a 空間除致力舉辦藝術展覽以擴闊大眾對當代藝術的認知外,亦出版了不少藝術刊物和相關資訊。當中除了有介紹展覽活動的內容,亦有涉及本地藝術發展之分析和評論文集;同一時間,本地其它另類藝術空間和文化團體亦在近十年裡累積了一定數量的出版資料,其內容具啟發性之餘亦彌足珍貴。

儘管每個藝術空間及團體都在努力耕織香港的藝文生境,又縱使上述的出版物具有記錄性,亦有著不可忽視的研究價值,唯在商業味甚濃的市場環境下,上述出版物一直處於銷售的邊緣位置,大眾因而難於搜羅甚至知悉該出版物的存在。

同樣可惜的是,上述出版物亦甚少得到系統性的收集、整理以至展示。事實上,藝文界的出版物不但是本地藝文份子多年來瀝血的結集,同時亦反映了本地藝文界發展方向及研究旨趣的變化,就此而言,出版物整理不但能讓大眾窺見藝文界較為整體、集中的發展圖景,亦可以藉回顧作出反思及前瞻性的展望。既然出版物如斯重要,空間以為,它們最起碼應得以「曝光」。

承接1a空間過往籌辦書展、交流會的經驗,1a空間現計劃於2010年2月上旬舉辦「藝術出版物」展覽,展覽除把各藝術空間的出版物作整理展示和銷售外,同場亦會呈獻本地藝文評論雜誌和本地藝術、文學、文化工作者的自資出版物。透過上述的展示和銷售,1a空間除期望大家能享受一趟愉快的尋寶之旅外,亦期望藝術出版物能得以發揮出版的作用——讓藝術作品、記錄及分析之結集刺激起大眾對社會的思考。

展覽期間,1a 空間還將廣邀本地藝術家、文學人、文化評論人等進行特定主題的講座及研討會。

Sideward Narration

Sideward Narration

06.03 - 20.04.2010

A Journal to Nowhere

A Journal to Nowhere

張康生 2009 HDV 720p NTSC 03:26 5th edition

Lost in Translation Among Danish Canned Fish 尹麗娟 2004 Porcelain 9 pieces, variable 1st edition

New Blood, Artists, Beijing

New Blood, Artists, Beijing

Virgile Simon BERTRAND 2010 Archival Pigment Print 100 x 78 cm Edition 1 of 6

Eye to Eye (Off From the Center)

Eye to Eye (Off From the Center)

林嵐 2005 Sculpture Installation, Pencil, Acrylic Box

鳥.人.樹

鳥.人.樹

蔡小波 2009 剪紙、水彩紙本 56 x 76cm

左思右想51

左思右想51

LAM Wai Kit 2009 Fine Art Injet on Hahnem�hle Baryta, Mounted on Dibond 12 x 36 cm

Sideward Narration (Chinese Ver.)

Sideward Narration

Mar 06, 2010 - Apr 20, 2010

@1a空間

參展藝術家:Virgile Simon Bertrand、尹麗娟、林嵐、林慧潔、張康生、蔡小波

「Sideward Narration」是由6位藝術家以攝影、雕塑、裝置、繪畫和影像說的故事,呼應著場內的「藝術出版物」展覽。在「藝術出版物」展覽當中,我們透過所展示的書籍、研討會、講座和讀書會,探討視覺藝術和出版物的共生和相互關係,以及出版物作為藝術品的可能。而「Sideward Narration」當中展示的,是藝術家以文字以外的叙事手法,娓娓道來他們心中的故事。如果出版物可被視為藝術品,這次藝術家們的作品或許亦可被發掘當中與出版物的微妙關係。

場內展示的作品均可作收藏,詳情可向畫廊職員查詢。1a空間為非牟利團體,致力推廣本地當代視覺藝術,我們珍視藝術家的成品,並希望藉著展覽推廣本地的藝術品收藏文化。

COLLECTIVITY

COLLECTIVITY

22.05 - 01.06.2010

COLLECTIVITY

COLLECTIVITY

May 22, 2010 - Jun 01, 2010

@1a空間

参展藝術家:Virgile Simon Bertrand, Chris Chan, Enoch Cheung, Jaffa Lam, Lam Hiu Tung, Lam Wai Kit, Lau Ching Ping, Laura Li, Chris Lo, Ivy Ma, Phoebe Man, Hiram To, Annie Wan and Ki Wong.

 

本展覽展出香港當代傑出藝術家之作品,展覽分別在香港藝術博覽會C1展位和1a空間舉行。作品售出所得的款項部分會用於支持1a space的「新策展人計劃」,為香港有才華的新策展人提供機會,於1a space藝廊策劃自己的展覽。

更多資料,請參考英文版本。

「來自消失點──廉租屋的最後時光」攝影展覽
「來自消失點──廉租屋的最後時光」攝影展覽

「來自消失點──廉租屋的最後時光」攝影展覽

05.06 - 18,.06.2010

Eddie Chan

John Choy

John Choy

Eddie Chan

Michael Wolf

Michael Wolf

「來自消失點──廉租屋的最後時光」攝影展覽
Jun 05, 2010 - Jun 18, 2010
@1a空間
参展藝術家:陳偉興、蔡旭威、Michael Wolf
合作夥伴: 1a空間
主辦: 宏亞出版
宏亞出版 (Asia One Books) 將於2010年6月5日(星期六)下午6時至8時假1a空間舉行《牛頭角下邨》新書發佈會,同時舉行「來自消失點──廉租屋的最後時光」攝影展覽,展現逐漸消失於香港的廉租屋風貌。

空間感,文藝復興以降為人所追求,從建築、繪畫到攝影,空間的幻覺給人真實感。生活在香港,居住空間狹小,廉租屋密度更是極高,居於其中,難以體會空間感,雙眼從來不見消失點。空間,是香港人的幻覺。

廉租屋,是港英政府為基層及新移民家庭提供的簡陋居所,密度高且設施貧乏,但低廉的租金卻讓許多家庭能安居樂業,是穩定社會、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那年代,別無他選,大部份家庭甘之如飴,生活艱難,但心存祈盼。

時移世易,廉租屋亦要清拆重建,香港人蜂擁前往懷緬拍照留念,是為了見證歷史,或是想留住昔日情懷?重建後的新式公共屋邨,生活水平提升,人們獲得空間感的同時,社會卻瀰漫著冷漠與疏離。
攝影的確可以見證歷史,留住所謂的集體回憶,更可反映現實。港人前往懷緬拍照,難道是擔心我們香港人當時的存在價值,會像廉租屋一樣隨經濟發展一併消失嗎?

可惜,活在香港,我們還是不斷製造空間的幻覺,賴此更勝文藝復興大師的創意令許多港人累積財富,而真實卻是更多的人和地方會繼續「被消失」,相機遂成了我們餘悸猶存的伙伴,通過它留下沒法補回的真實影像。

「來自消失點」展示了三位傑出攝影師鏡頭下廉租屋的最後時光:在秀茂坪長大的陳偉興用了三年時間為他的成長地拍下一點點生活片段;蔡旭威嘗試融入社區並以全景攝影手法捕捉牛頭角下邨的街坊店舖情景;來自德國但在香港生活多年的Michael Wolf則逐家逐戶訪問石硤尾邨的住戶並拍下人像/家庭照。
透過照片,留下消失了的地方和人事,彌補了人們善忘的習性;三對眼睛,提出了拍照留念以外的觀點角度。
 
講座
主題:紀實攝影已死?
講者:黎健強博士、岑允逸先生
日期及時間:6月6日下午3時至4時(星期日)

主題:來自消失點──蔡旭威與鍾德勝對話
講者:蔡旭威先生、鍾德勝先生
日期及時間:6月13日下午3時至4時(星期日)

Music Jam
主題:「發記樂韻社」與90後音樂創作人
講者:6月13日下午4時至5時(星期日)
簡介:
於1960年代落成的牛頭角下邨,為香港最早期的公共屋邨之一。隨著清拆計劃的開展,邨內居民於2009年底全部遷出。因為工作,攝影師蔡旭威走進牛頭角下邨拍攝。從未在公共屋邨生活過,沒有任何屋邨集體回憶,但出乎意料之外,破落的舊邨、尋常的小市民,深深吸引著他,讓他決意為這行將消失的屋邨留下更深入的記錄。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期間,他多次進出牛頭角下邨,記錄屋邨內居民的生活面貌。在擠迫的生活環境裡,他感受到居民親密的情誼;在幽暗的角落下,看到一個個滿溢人情味的故事。他運用了「全景」拍攝方式,記錄居民生活的「全景」。從照片可見,攝影師並非遠距離的觀望,而是走進民居,站在居民中間。蔡旭威感覺自己亦成了「街坊」,不但用鏡頭記錄,更要用心觀察。拍攝牛頭角下邨,並非要在屋邨的場景烙下攝影師的名字,而是為居民留下視覺上的記錄和回憶。因此,這不是他的個人作品集,牛頭角下邨的居民才是主角。
 
有關參展攝影師:
 
陳偉興 (Eddie Chan),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十多年,喜愛記錄身邊瑣碎事,拍下周遭的人與情,過去曾獲多個中外攝影比賽獎項,包括2005年獲外國記者會(FCC)頒發該年度全年最佳圖片獎。曾出版《經圖集》、《老家》、《Ten Years Ago》及《數碼單反攝影工作坊》。現為觀塘職業訓練中心高級攝影文憑客席導師,主講新聞攝影。
蔡旭威 (John Choy),1966年生於香港。1989年至2001年,他先後於本港多家報館、雜誌社及政府新聞處擔任攝影師,經常接觸到社會不同階層及拍攝內容迥異的題材。憑藉敏銳觸覺,他擅於捕捉細節,發掘大城市不為人留意的角落和景觀;對於不同的拍攝技巧及表達形式,他既喜愛探索,更勇於嘗試。現為自由身攝影師。

Michael Wolf 1954生於德國慕尼黑,在美國長大,畢業於加州柏克萊大學及德國University of Essen (Folkwang school),跟隨Otto Steinert教授學習。1994年移居中國,任職攝影師和作家。其作品歷年來曾於世界各地博物館多次展出,並獲納入多項重要收藏之中。曾出版六本刊物,包括《China im Wandel》(Frederking und Thaler, 2001)、《Sitting in China》(Steidl, 2002)、《Chinese Propaganda Poster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Michael Wolf》 (Taschen, 2003)、《Hong Kong Front Door/Back Door》 (Thames and Hudson, 2005; Steidl, 2006)、有關芝加哥建築之作品《The Transparent City》(Aperture, 2008)以及由香港宏亞出版與德國Peperoni Books於2009年聯合出版的《香港裡外》。
 
有關策展人:
 
鄭志明 (Carl Cheng),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士,曾任設計公司創作總監及「讀者文摘」美術總監。曾於1998、2001、2008及2009年舉辦個人畫展,作品多次獲設計及藝術獎項,2009年更獲選為「Bloomberg新一代藝術家」。鄭氏致力推廣本地視覺藝術,並從事藝術出版,曾策劃香港本土藝術文獻包括《走讀藝術──香港藝術家工作室》系列及《香港/中國攝影師》系列。
新書《牛頭角下邨》(宏亞出版,2010)
細節
細節

細節

12.06 - 28.08.2010

Not just pattern, light penetrates through windows Choi Yan-chi 2010 Duration film on light wall and mirror 221x312cm

Yasujiro Ozu I Tokyo Story I Still-lives (Portrait) Ivy Ma 2010 Pencil, ink pen, charcoal, pattern press and print on paper 130x115 / 130x130 / 130x98cm

Orientation

Orientation

Lam Wai Kit 2010 Pigment print on glossy paper, dibond mounting, sound

細節

Jun 12, 2010 - Aug 28, 2010

@1a空間

參展藝術家:蔡仞姿、馬琼珠及林慧潔
展覽概念:馬琼珠
開幕儀式:2010年6月11日晚上7時至9時
地點:香港灣仔永豐街18號1樓agnès b.’s LIBRAIRIE GALERIE
合辦單位:1a空間及agnès b.’s LIBRAIRIE GALERIE

在「細節」的展覽中,蔡仞姿、馬琼珠及林慧潔三位女藝術家將透過作品,展示她們日常生活中巨細無遺地捕捉和解讀的微梢末節。

細節總藏在生活裏流水作業間的夾縫,毫不起眼:路上碰巧聽到的半節流行曲、街角的玻璃碎折射出來的耀眼顏色、叢林間若隱若現的小鳥、捲起書頁的一陣微風,以至剛被洗刷過的階磚所透出的一抹光澤……全都歷歷在目,卻總視而不見。惟一旦心神領會,細節總會為我們平淡的現實帶來驚喜。

在這樣的思考脈絡下,「細節」以非常方式探視世界,重新思索「時間」這課題。在展覽中,事物的本質將以異常的角度呈現,或夢幻,或可怖。這些頓悟感應並未簡單的被物化,反之三位藝術家以純然的知性追求,發現植根於現象學的感受性世界。與其簡單的將細節放大審視,她們如祝禱般,謙卑地「步入」細節 ,鋪陳一個更容易使人靠近的世界。
 
著名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名句「God is in detail」落在蔡仞姿、馬琼珠及林慧潔手上,是倒置了。她們不是追求完美,卻在不完美中逕自發掘我們與世界的真實關係------一種真正的美麗(與哀愁) 。她們的作品既不抽象亦非政治化(事實卻兩者皆是),惟更接近一種對事物本源化身成形之具體呈現。沒有洋洋灑灑的觀點角度,她們的作品更嚮往表現生活中不能漠視的真實性。

幽靈證據
幽靈證據

幽靈證據

14.07 - 05.09.2010

Ekphrasis

Ekphrasis

Sreshta Rit Premnath 2010 Digital composite prints, paint, steel, inkjet print, wood Dimensions variable

Tomorrow I leave

Tomorrow I leave

Lin+Lam 2010 Installation, postcards mailed from Malaysia, objects collected from sites of former refugee camps, sea-waterscape accordion book Dimensions variable

Horizon

Horizon

Sreshta Rit Premnath 2010 Digital composite prints and inkjet print on wood Dimensions variable

Even The Tree Would Leave

Even The Tree Would Leave

Lin+Lam 2005 Archival digital prints and archival embossed print on photography paper 29.75" x 14" each, a series of six framed prints

Time Museum Time

Time Museum Time

Simon Leung 2010 Single-channel video, color, sound 65 mins loops

幽靈證據

Jul 14, 2010 - Sep 05, 2010

@1a空間

展覽詳情

策展人:華裔駐紐約藝術家及策展人林司律(Steven Lam)
參展藝術家:駐美藝術家Sreshta Rit Premnath、梁碩恩(Simon Leung)及Lin + Lam
開幕:2010年7月14日晚上7時

 

策展概念

 

華裔駐紐約藝術家及策展人林司律,在港策劃的首個展覽「幽靈證據」將展示Sreshta Rit Premnath、梁碩恩及Lin + Lam四位駐美藝術家的錄像、相片及裝置,探討現況如何累積著以暴力及專制手段所隱藏的歷史痕跡。
十七世紀美國麻省沙林鎮的沙林女巫審判案中,法庭首次認可「幽靈證據」的法律效力。涉案的原告人均在審訊期間,指出他們在睡夢中被女巫施以巫術控制及威脅。當時以捉拿女巫馳名的美國首席大法官William Stoughton有見及此,遂修改法例確認傳聞、民間故事和流言作為關鍵證據的法律地位。是次「幽靈證據」展覽的參展藝術家將建基這概念,探討歷史如何像幽靈一樣纏繞和影響現況,作品將牽涉戰爭餘魘、殖民主義及全球化等議題,顛覆何謂「暫時性」之餘,亦質疑現況呈現的「事實」的真確性。

正如美國作家兼社會學教授Avery Gordon所言,鬼魂絕非只是以經驗主導的現實世界裏一個虛幻個體,它的存在打破認知、觸感及觀看的慣常框架,開啟了其他可能性。她這樣寫道:「被鬼魂纏擾,會令我們不自由主被引到一個改變我們固有認知觀念的全新領域。」

策展人林司律

 

林司律是獨立策展人、藝術家及教育家,現任美國紐約巿庫栢聯合學院(The Cooper Union)藝術系副院長。他於美國加州大學艾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取得純藝術碩士學位,現於紐約市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藝術史及理論系教授表演及聲音理論。林氏主要為非牟利機構和大學策展,亦傾向與教育組織合作。他曾獲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獨立研究計劃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Independent Study Program)Helena Rubinstein策展獎助金及Lori Ledis策展獎助金,更與高士明、Sarat Maharaj及張頌仁攜手策劃第三屆廣州三年展(2008)。林氏曾策劃多個展覽,包括與Sarah Ross合作在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SPACES Gallery舉行的「...in a most dangerous manner」(2010)、在紐約La MaMa La Galleria與藝評人Virginia Solomon合作的「Tainted Love」(2009)、與庫栢聯合學院藝術系院長Saskia Bos共同策劃的「Free as Air and Water」(2009)以及和Angelique Campens及Erica Cooke攜手合作在紐約非牟利藝術機構The Kitchen展出的「For Reasons of State」(2008)。

研討會

 

「遺跡的缺失:與Sreshta Rit Premnath及Lin + Lam對話」

講者:Sreshta Rit Premnath、Lin + Lam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助理教授司徒薇
主持:林司律
日期:2010年7月15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6時至8時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中央庭園
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

參展藝術家Sreshta Rit Premnath及Lin + Lam將聯同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助理教授司徒薇,剖析城市發展如何建構我們對歷史的看法。歷史遺址及紀念碑往往紀錄了傷痛和衝突,與會講者將探討藝術是否可以另類角度敘述歷史。

講座/表演

「《蹲/香港》計劃提案」

主持/ 表演者:梁碩恩
日期:2010年7月17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三時至五時
地點:Osage Kwun Tong
香港九龍觀塘鴻圖道73-75號建大工業大廈六樓

自 1994年至2008年期間,梁碩恩分別在柏林(1994)、紐約(1995)、芝加哥(1997)、維也納(1998)及廣州(2008)五個城市創作 了五個「蹲計劃」,每個均以特定形式(包括公眾海報、錄像裝置及雕塑等)來探討該地為人關注的事件。《蹲/香港》計劃提案集講課、表演、對話及工作坊於一 身,以研究創作《蹲/香港》計劃的可行性。會後將另設工作坊,凡參與工作坊者將獲邀在《蹲/香港》計劃演出。

1a空間策展人駐場計劃

1a 空間首辦「策展人駐場計劃」,希望透過該計劃提升香港的策展水平,為本地藝壇帶來不同的策展思維和模式之餘,亦旨在香港建立平台以推動國際藝術交流。計劃 共接獲20份來自世界各地的申請,1a空間最終選取了華裔駐紐約藝術家及策展人林司律落戶。除「幽靈證據」展覽外,林氏在駐留期間還會與1a空間共同策劃 另一大型展覽「對抗輕鬆聆聽」,來自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藝術家將參與其中,透過跟聽覺有關的社會及政治理論,以錄像及其他媒介的作品剖析聽覺在以視覺 主導的藝術世界裏的角色及地位。該展覽暫定於2010年11月在1a空間舉行。

*林司律駐留期間的展覽及活動由亞洲文化協會資助。

土人土事

土人土事

21.09 - 28.09.2010

My To Kwa Wan - exhibition invitation 2

[土人土事]漫畫五則+宣傳單張現於牛棚, 明愛及各宣傳點免費派發

[土人土事]漫畫五則+宣傳單張現於牛棚, 明愛及各宣傳點免費派發

100位街坊、6位藝術家、60場工作坊,百多件展品,分享獨一無二的土瓜灣

100位街坊、6位藝術家、60場工作坊,百多件展品,分享獨一無二的土瓜灣

長者、青年| 形象設計

長者、青年| 形象設計

程展緯

土人土事

土人土事

Sep 21, 2010 - Sep 28, 2010

@1a空間

土人土事──牛棚藝術村社區藝術計劃2010

通過藝術來記錄、表達、分享社區生活,有100位「土人」試過了!

100位街坊、6位藝術家、60場工作坊,百多件展品,分享獨一無二的土瓜灣人與事。

由牛棚藝術節協會主辦的「土人土事」社區藝術計劃,於9月舉行展覽,把過去兩個月由土瓜灣街坊親手創製的不同形式的藝術品,公開展示,讓公眾更了解在舊區生活的喜怒哀樂。

這批作品,由區內的新移民婦女、南亞婦女、本地婦女、關注舊區重建的長者、南亞和本地青少年等街坊所創作。7至8月期間,他/她們分別參加了不同藝術類型的工作坊,包括攝影、版畫、工藝與創意寫作、雕塑、形象設計與針孔攝影、書法,學習基本創作技巧,繼而從社區生活出發,尋找創作靈感,在導師協助下,創作及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

牛棚藝術節協會首次與服務土瓜灣多年的明愛九龍社區中心合作。藝術網絡與社區組織共同建立緊密的夥伴關係,讓「土人土事」得以在一個最貼近生活的基礎上開展。明愛社工劉守德先生說:「這次合作經驗實在無語倫比,藝術與社會工作的結合,既能讓愛與關懷的訊息傳遞到服務對象,亦讓街坊們學到新的表達方法及技巧,更可貴的是建立了持續發展的基石,日後可以令到更多街坊受惠。」

土瓜灣是一個正在經歷轉變的舊區;新落成豪宅及大型連鎖式商店為舊區生活文化帶來不少衝擊。跟其他居於舊區的人士一樣,「土人土事」的參加者不屬於生活優渥的一群,往往奔波於家庭與生計,營營役役;他們從不是意見領袖,卻敢於為爭取更好的生活條件和社區支援,而站出來說話。從這一班「土人」的「土事」中提煉而來的藝術創作,正是見證社會發展的生活寫照。

 
主辦:牛棚藝術節協會
成員包括:1a空間、藝術公社、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錄映太奇
協辦:明愛九龍社區中心、社群藝術網絡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土人土事」參與藝術家及工作坊簡介

曾翠珊
流動影像創作人,2001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系,主修音響設計。05年完成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碩士課程。曾創作多部不同風格的短片,以其女姓敏感細膩的鏡頭下遊走於紀錄與虛構之間。作品曾於意大利、德國、波蘭及英國等地展出。除電影創作外,曾氏近年亦活躍於影像創作教育,現為香港藝術學院的客席講師。

攝影工作坊(對象為新來港及本地婦女)
從鏡頭內外看小社區大世界。每人心裡都有他的大世界,工作坊將給予學員一人一相機作工具 (Lomo Diana Mini),以陌生的目光遊走熟悉的角落,把日常生活的角落作不一樣的展現。當中將穿梭個人小故事及四周的街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麗娟
又名死貓。前八零。出生及成長於九龍城,現蝸居元朗。對貓、雞、魚、花布、花燈和老舊衣服有特殊癖好。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及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香港),主修繪畫。文字創作散見於《字花》、《明報星期日生活》、《秋螢》、《小說風》、《素葉文學》、《呼吸詩刊》等。詩集《有貓在歌唱》將於2010年夏天出版。現從事寫作、翻譯及寫作教育,偶然畫畫。部落格:littledeadcat.blogspot.com。

工藝、文字工作坊(對象為南亞及本地婦女)
寫作源於生活,我們的生活看似平凡—買菜、煮飯、上班、帶孩子……—裡面都蘊藏著無數個故事,好像一本本獨特的自傳。而我們生活的地區,每一條街道、每一間茶餐廳都是我們故事的舞台;我們煮的菜每一樣材料都可以是一句詩。簡單的文字、畫公仔、小手工,甚至家常用品,都是我們創作的素材。這個工作坊希望讓姊姊妹妹們無拘無束地重拾文字的快樂,例如以物件講故事、雪櫃詩(磁石貼自由組合文字)、虛構自傳、食物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葉浩麟
出生至今居住土瓜灣。近年少回家,每次回家都發現該區多了幾座樓,和自由行專用的酒家士多停車位。最近透過寫橫額、大字報及牌匾,將學習多年的書法學以致用。

書法工作坊(對象為南亞青少年及關注舊區重建街坊)
學習中國書法技巧,走訪土瓜灣,從社區街道和居住空間的物件中搜集資料,製作自己的招牌、圖咭、字畫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苑
05年離開設計工業以後開始自學版畫,直至現時版畫仍是陳氏最常用的媒介,作品主題以社會及身邊事物為主,主張作品風格帶有人文關懷及生活感。作品曾於一些主流及非主流雜誌刊出,及散見於社會運動出版物。網頁:http://kardenc.net

版畫工作坊(對象為本地婦女及關注舊區重建街坊)
以版畫作為主要媒介(另加其他媒介和材料拼貼,如:水彩、可塑性高的物料)製作一些日常又附帶訊息的平面圖像,承傳版畫傳統以外再為媒介本身賦予新意義。希望參加者最後能製作個人化的門神∕春聯∕大門掛畫∕標示∕紙牌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廣耀(灰熊)
1996年畢業於香港科技學院(青衣)平面設計。曾從事平面設計及櫥窗設計,現為自由工作者,主要從事藝術教育工作,服務對象為特殊學校、復康中心及醫院等,亦同時參與設計工作,曾為醫院設計壁畫,亦替展覽作教育活動教材套設計內容,及擔任展覽導賞員。

雕塑工作坊(對象為本地青少年)
如何以毫不起眼又亳無價值的物料,創作最有價值的藝術品?「美與醜」,「平與貴」,可以有不一樣的定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程展緯
上過2-3次《Milk》和4-5次《U magazine》時尚雜誌;反對過藝術館搞LV show;中學時喜歡譚詠麟但也可接受張國榮,大學後欣賞張國榮而討厭譚泳麟;心思細密,三心兩意;2008年他終於分清誰是阿嬌,誰是阿Sa;一櫃T- shirt牛仔褲,好久沒有熨衫,志願是時裝設計師。

形象設計及針孔攝影工作坊(對象為長者及本地青少年)
現代社會很需要形象設計,藝員、區議員、補習老師、豪宅保安和曾特首,背後都有一個形象設計師全力支持。你有否想過在沉悶的生活中為自己轉換一下形象?短短四堂課,你將學到形象設計技巧,包括如何拍攝造型照、時裝設計、演講技巧……課程參考書為蔡子強的《新君王論》。

模擬 • 選擇 • 現實
模擬 • 選擇 • 現實

模擬 • 選擇 • 現實

05.10 - 10.11.2010

Hong Kong Gothic

Hong Kong Gothic

Riddick Douglas Ning 2009

My Beautiful Bastard

My Beautiful Bastard

Stephen Lam 2008-2010 Archival inkjet print

Slave From All Little

Slave From All Little

Livings Nick Cheuk 2009

This Dress Suits Me

This Dress Suits Me

Noel Manalili 2008 Photographs and a Video 16'43"

In Case It Rains In Heaven

In Case It Rains In Heaven

Kurt Tong 2009 Digital c-print

Displacement #3

Displacement #3

Evangelo Costadimas and Syren Johnstone 2010 Video installation 4min23sec

模擬 • 選擇 • 現實
Oct 05, 2010 - Nov 10, 2010
@1a空間
開幕酒會:2010年10月8日晚上7時正
策展人:
李國瑜
參展藝術家:
David Boyce (香港/新西蘭)
卓亦謙 (香港)
Graeme Cooper (英國)
Evangelo Costadimas & Syren Johnstone (香港)
Anthony Lam(香港)
Stephen Lam (香港/美國)
Noe Manalili (法國)
寧弦聲 (香港)
Hiram To (香港/澳洲)
唐景鋒 (英國)
Bruce Yonemoto (美國)
Peter Fraser (英國)


現代人有許多不同的方式去製造模擬的現實。在烏托邦和反烏托邦主題的書籍、雜誌和電影內,在我們的信仰或懷疑存在的異度空間,在夢境和願望當前,模擬的現實都隨處可尋。我們常選擇性地為自己創造不同的現實空間。這些空間,可能是我們幻想的事情,某部分可能是回憶,或根本從來沒有發生過,但我們都深信不疑。模擬另類的現實往往是陌生的,或自以為有所確認,但原來是不熟悉的路途。這些夢想、希望和幻想等選擇性的現實都是我們求生的技倆,常出現於日常生活當中。

是次展覽以模擬另類的現實為主題,透過「照片」之描繪,採用攝影媒界來辯證著現實的真相。跟據照片原有的特質,它往往只會切實地反映別人的真實,「構圖」亦只是將主觀及複雜的合體過程縮寫,包括所謂「攝影實錄手法」。雖然我們無法利用照片去驗證「現實」之真偽,但從一次模擬的選擇性現實,將它與主觀和想像力結合起來,便能創造一個已過濾的現實或意圖的聲明。任何事情於模擬選擇性的現實中,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展覽贊助
RED DESERT LTD
DIORAMA PROJECTS
Against Easy Listening
對抗輕鬆聆聽

對抗輕鬆聆聽

19.11.2010 - 20.01.2011

Italian Aria

Italian Aria

Huang Xiaopeng 2099 DVD 2' 50"

Estranged Fruit

Estranged Fruit

The Propeller Group 2010 Digital audio_les, media players, speakers, plastic tubing, vinyl text on wall

Boeung Kak/Bangkok(Harem lake)(left), Bone Appetit (centre), Viet Q(platinum)(right) Viet Le 2010(left), 2008(centre), 2008(right) Chromagenic print(left), Digital C-print(centre), Digital C-print(right)

Welcome to Hong Kong

Welcome to Hong Kong

Zheng Bo 2004 DVD 3'

Vinyl

Vinyl

Lyota Yagi 2005 Record made of ice, refrigerator

Doublets, doulets, doublets

Doublets, doulets, doublets

許方華 2010 Computer, monitor, software

對抗輕鬆聆聽

Nov 19, 2010 - Jan 20, 2011

@1a空間


策展人:林司律

開幕酒會
6.30-8pm, 19.11.2010

 

參展藝術家:牛棚社區網絡關注組,黃小鵬,許方華,Viet Lê,麥海珊,Mixrice,塩見允枝子,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Cultural Production,
The Propeller Group (Phunam, Matt Lucero and Tuan Andrew Nguyen),王浩然,八木良太,鄭波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Cultural Production搜羅的藝術家聲音作品包括:

Eric Anglès, Mary Walling Blackburn, Hitlike/張立明,蔣志,林嵐,
Viet Lê,梁志和,麥海珊, Tuan Andrew Nguyen (包括Wowy,
Alan Hayslip, 以及The Propeller Group),白雙全,João Vasco Paiva,王浩然,
姚仲涵,楊陽,張安定,李傑,蘇文祥及其他。

 

策展概念

 

「對抗輕鬆聆聽」是一次對聆聽的政治性和全球普遍性的日常聲音探討,藝術家分別來自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及越南,是一次包含了裝置、表演、雕塑、錄像、相片及唱機的展覽。

這次展覽美學探究的角色落在另一種感知上──究竟聆聽對一個人的意義為何?耳朵會帶來那一種認知?聆聽如何成為一種社會契約的模式,甚或是協調著社區和地區;仲介和分野的和諧調子?

「對抗輕鬆聆聽」是一項多聲道練習,公開演說演化成歌曲,曾經沉寂的又或未被聽見的聲音,在傳進耳窩後竟能與噪音無異。

 

策展人林司律

 

林司律是獨立策展人、藝術家及教育家,現任美國紐約巿庫栢聯合學院(The Cooper Union)藝術系副院長。他於美國加州大學艾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取得純藝術碩士學位,現於紐約市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藝術史及理論系教授表演及聲音理論。林氏主要為非牟利機構和大學策展,亦傾向與教育組織合作。他曾獲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獨立研究計劃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Independent Study Program) Helena Rubinstein策展獎助金及Lori Ledis策展獎助金,更與高士明、Sarat Maharaj及張頌仁攜手策劃第三屆廣州三年展(2008)。林氏曾策劃多個展覽,包括與Sarah Ross合作在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SPACES Gallery舉行的「...in a most dangerous manner」(2010)、在紐約La MaMa La Galleria與藝評人Virginia Solomon合作的「Tainted Love」(2009)、與庫栢聯合學院藝術系院長Saskia Bos共同策劃的「Free as Air and Water」(2009)及「The Crude and the Rare」(2010),以及和Angelique Campens及Erica Cooke攜手合作在紐約非牟利藝術機構The Kitchen展出的「For Reasons of State」(2008)。是次為林氏在1a空間的第二個展覽。

*林司律駐留期間的展覽及活動由亞洲文化協會資助。

 

策展人駐場計劃

 

1a空間首辦「策展人駐場計劃」,希望透過該計劃提升香港的策展水平,為本地藝壇帶來不同的策展思維和模式之餘,亦旨在香港建立平台以推動國際藝術交流。計劃共接獲20份來自世界各地的申請,1a空間最終選取了華裔駐紐約藝術家及策展人林司律落戶。林氏在駐留期間策展「幽靈證據」及「對抗輕鬆聆聽」兩個展覽。

1a@Beijing Part 1:「打開本子。你看我看你」
1a@Beijing Part 1: 「打開本子。你看我看你」

1a@Beijing Part 1: 「打開本子。你看我看你」

20.11.2010 - 29.01.2011

佛/伏地魔

佛/伏地魔

程展緯 2010 錄像

左思右想:八

左思右想:八

林慧潔 2010 彩色相片,鋁塑複合板 75 x 100 厘米

聖光二號

聖光二號

何兆基 2009 鋼、光、絲、絹

1a@Beijing Part 1:「打開本子。你看我看你」

Nov 20, 2010 - Jan 29, 2011

@1a空間


研討日期:2011年春季(日期待定)
地點:北京Kubrick 庫布里克書店/東直門外香河園街1號院北區當代MOMA2號樓100028  
 
策展人:蔡仞姿
參展藝術家:何兆基、林慧潔、程展緯、尹麗娟、張康生、劉清平、譚偉平
參展作家及藝評人:朗天、官綺雲、林司律(駐紐約策展人)、陳育強、陳寧、蔡仞姿、盧燕珊
 
 
「打開本子。你看我看你」是香港、北京、香港、的作品展示、連結著閱讀與對話。
 
「打開本子。你看我看你」是利用非畫廊空間的展示,作品會於北京Kubrick新店,穿插於書本、書架、與書店空間,跟觀眾偶遇,在一個靜態的閱讀領域中,與尋訪閱讀的讀者連結。
 
我們企圖誘發深度閱讀,由閱讀展開看的領域,不單是自家看還希望對照著你與我或他的觀照。香港於中國、與中國於香港,如何從不同層面剖析出多面的藝術思考。
 
香港文化書店Kubrick在北京的新店開業了大概年多,依李照興的一篇文章說:『這裏就是「酷」,連帶開玩笑為書店起的另一個名字「酷不理客」,想說的也是這裏真有態度,而不是服務不周。』。北京Kubrick正是北京的新文化點子,這次「打開本子。你看我看你」是嘗試透過這個獨特的場域,把香港藝術放回中國版圖去閱讀與思考,香港作品於北京展出,從「你看我看你」而衍生不一樣的体會與交流。
 
其實閱讀、書寫與討論香港藝術一直都不夠,亦不多。今次借北京Kubrick作為討論香港藝術的一個小舞台,又或者是出口轉內銷吧,來一次香港、中國交流的另類嘗試。是一個集展覽、交流、研討與出版的綜合活動。展覽是一個起點,但文本的展示與探討同樣重要,希望同時能帶出更多更遠的對話。北京Kubrick雖不是一個正規的展覽場地,但它是一個閱讀場所,1a@Beijing希望在這一個特定的場所碰上不同文化觀眾。
 
「打開本子。你看我看你」,本子既不是書,內載可能是法則規條的宣示,而藝文創作有時是破滅法則,以求再建立的行為。香港中國,中國香港,互為交錯亦互為並行的文化弧道,有時既近且遠,有時既同亦異。後殖回歸的香港,身份迷失再不是議題,「你看我看你」,從看提升認知,打開匣子,建立討論,是深度文化交流的開端。從看你會對我有更清澈的體會。
 
「打開本子。你看我看你」會於2010年冬至2011年春季於北京Kubrick展出。同一展示亦會在香港1a舉行。最後是於北京研討作結。(節目詳情再分段公佈)
 
展出部份邀請了 何兆基、林慧潔、程展緯、尹麗娟、張康生、劉清平、譚偉平。這七位藝術家並不是新的一代,邀請他們參展是因為他們各有懚定的創作路向,橫誇著香港當代藝術九○與二○○○年代的潮流思考。除了七位藝術家外我亦邀請了多位作者,是來自海外、中國與香港,有官綺雲、林司聿(駐紐約策展人)、朗天、陳育強、陳寧、李照興、盧燕珊,文本與書寫會是來年研討的参考資料。
 
我期待著活動的開展,又更期待著文本與討論的進行與延續的發展。

策展人.蔡仞姿

Nov 20, 2010 - Jan 29, 2011
北京庫布里克書店, 北京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