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字機器創作集(第2輯) Jan 12, 2007 - Feb 08, 2007

轉﹒氛圍

Mar 14, 2008 - Apr 13, 2008

@1a 空間

策展人:黃頌恩
參展藝術家:Nadim Abbas, Yuk King Tan, YY Ma, Anastasia Wong

本展覽旨在探索一個「地方」的影響。所謂「地方」,並非只由空間內的物件所界定,而是蘊涵獨有氛圍的一個空間,這種 氛圍受著空間內的個體與環境互動而改變。憑著空間範圍、聲音或氣味上的純粹變更,這種氛圍可以影響、改變人的感覺、思考,甚或舉動。本展覽邀請了四位藝術 家,透過在他們創作歷程不同階段的作品,闡釋人類的空間互動關係,如何受文化發展及歷史變遷所規範的日常責任所影響。

Nadim Abbas憑詩意想像,將平凡的物件帶進浪漫的空間敘述中。YY Ma的簡約錄像表演,以政治態勢反思香港的流行文化。Anastasia Wong以散落在空間內的動畫片段,展示簡單的「聚」「散」動作。Yuk King Tan的裝置將場地轉化成活的空間,踰越場地本身的形態與功能,並串連各個獨立的作品,令觀賞者穿越展覽時亦需留意他們所循的路徑。

《轉﹒氛圍》融會動畫、錄像表演、雕塑及裝置等元素,誠邀觀賞者於不同空間內探討人類互動的本質。

撞 Feb 24, 2007 - Feb 28, 2007

Feb 24, 2007 - Feb 28, 2007

@1a 空間

策展人:謝諾麟
我們撞在一起,一起被撞開,
「它」把我們撞在一起,同時,「它」把我們撞開

A Fear Is This

A Fear Is This

 

Mar 09, 2007 - Mar 19, 2007

@1a 空間

1a空間將於2007年3月9日至3月19日舉辦Adrian Wong在香港的首個個人展覽 – “A Fear is This”。

香港究竟懼怕什麼呢? 雖然每個城市都有它們獨特的焦慮,但也許沒有一個城市的焦慮會比香港的更鮮明,更使人「著迷」。由逐漸消逝的傳統迷信,到近期的城市傳說, Adrian Wong 將透過雕塑,繒畫,錄像於他的系列新作中一一展現。作品中,Adrian一反常理以超自然,運氣,公共健康及人身安全四個角度解構恐懼症。然而,觀眾卻會 發現幽默總與恐懼同時出現,為「恐懼」套上新的演譯。如在作品<<同鬼玩>>中,觀眾可以跟著指引,用工具令鬼出現﹔而不迷信的朋友看了<<恭喜發財>>,一套打破年初一所有禁忌的錄像後,也許亦會感到不自在。

展覽場中,一個用大排檔碗盤建成,不斷噴出茶的巴洛克式噴泉,帶出的是洗碗的習俗,也是人們對公共衛生的擔憂。錄像作品<<黑社會同貓仔>>,取題玩味,卻引人深思。當四個紋了身的黑社會,與一隻貓展開一場芭蕾戰爭,我們看到的可會是地下世界柔弱的一面?

作為一個於美國長大的香港藝術家,Adrian正處於一個重新學習已知事物的獨特定位,並不斷於祖傳,理想的傳統及迅速變化的香港間進行協調。他一面重新 審視他作為廣東人的遺傳,一面而局外人的角度看待本土文化,並對玩樂童年與工作文化之間,充斥著震慄的缺口充滿興趣。

一貫的淘氣作風,配合著雅緻的技巧,及獨特的世界觀,”A Fear is This”將會是Adrian Wong令人興奮的個展。

陌生人 2
陌生人 2
Mar 09, 2007 - Mar 25, 2007
@1a 空間
舉行地點:日本現代美術製作所
參展藝術家:張韻雯、譚偉平、白雙全及關尚志
策展人:程展緯

1997 年回歸中國以來,香港作為中國特別行政區保留著自治的地位。近年來隨著1a space的出現,art scene顯現出活力,而在Venice Biennale上香港如同國家般被正式招待等等,都可以說香港是正受到亞洲地區廣泛注視的地方。但是縱使由於其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的差異,有別於中國大陸具獨特性的藝術家輩出,香港的藝術現場至今在日本仍不太受到關注。

日本香港國際交流計劃「陌生人」是在日本與香港雙方的藝術家、藝術管理者與1a space的推廣下的交流計劃 (exchange program),兩地的藝術家以草根階層角度出發來達到國際交流的目的。該計劃以雙方對等的形式舉辦。兩地分別接受四名藝術家,參與約一個月的 Artist in residence並舉辦有關成果的報告展,而於會期中雙方有關人士會舉辦討論會 (symposium) 。

這計劃還有與artist in residence有關的小實驗。今次為期一個月的短期駐居裏,參與的藝術家對於所身處的地方並沒有深刻認識,以陌生人的身份生活,並發表作品。但是,就是這樣以局外人的視野,偶爾會發揮其創造力。這樣說是因為,基於所謂不理解、不會預計的情況,讓人與人、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間隙以充滿幽默的方式影照出來, 促進互相理解。從短期駐居可發現創造可能性的看法下,由日本與香港藝術管理人挑選藝術家參與是次計劃。

「陌生人」的另一特徵是整個計劃主要是以藝術家為中心而進行。整個計劃的構思與組織、日本藝術家的輪選,還有在香港的駐居報告展都由增山士郎先生負責。另外, 香港藝術家的輪選是由整個計劃開始時一直與增山先生緊密合作的程展緯來負責。去年尾,作為是次計劃的前半部分,日本四位藝術家在香港體驗了駐居(11月 24日—12月23日),並於1a space發表了體驗成果(12月17日—1月13日),是次的發表獲得了好評。

而是次計劃的後半 部分則是四位香港藝術家在日本的駐居體驗,由2007年2月中旬開始。今次由香港來日本的代表有張韻雯,關尚智,譚偉平,白雙全。而除了去 年曾參與越後妻有art triennial 2006的譚偉平外,其他三位都是首次正式參與在日駐居創作的藝術家。而當中被選為香港代表參與2007年Venice Biennale的女性藝術家張韻雯成為了最受注目的藝術家。四位藝術家在日本的駐居地則是由增山士郎先生在川崎剛開始營運的Residence ART 11號。就如前文所介紹,駐居成果報告展於東京東向島的現代美術製作所開辦。
The Art of I Exhibition

The Art of I Exhibition

Mar 13, 2007 - Mar 25, 2007

@1a 空間

是次展覽IPSA邀得多名1a空間的當代藝術家參與,向公眾展示近代本地藝術作品,藉以啟發新一代對藝術的興趣。

為了全力支持本地藝術創作教育和發展,IPSA將聯同1a空間舉行義賣活動,為參與The Art of I Exhibition的藝術作品進行義賣,所有收益將撥捐1a空間作推動本地藝術教育及發展經費。

油街的腳註

油街的腳註

Mar 23, 2007 - Mar 30, 2007

@1a 空間

這輯「油街」相片是由一九九八年九月到二零零一年一月期間的攝影印記, 也是我的攝影創作的一段踪跡。
腳註有著啓發性補充說明的含義。

今次展覽的內容除了展出部份當年的攝影作品外,同時將部份相片加入一些 創作手法和展示安排;這些形式和視覺語言或會使作品得到新的定義和再發現。 於我,藝術的意義、功能…是改變著已知的事物,賦以新奇及新知,甚至顛覆 (對攝影作品的傳统觀念及觀賞行為)。

展塲的末段,是我去年重返油街所拍攝以‘消失’為題材(油街的建築將會拆除) 的一組作品;作為這次展覽的句號。

直至世界的末日 Apr 10, 2007 - Apr 29, 2007

直至世界的末日

Apr 10, 2007 - Apr 29, 2007

策展人:鄧凝姿
助理策展人:陳家儀

近日有一些聯想:

如果…我們能知道世界末日是哪天的話,當下要做的决定和選擇要做的事情便沒有這麼困難了;又如果…藝術觀眾只是一少撮特權人仕的話,香港當代藝術和文化政策就能簡單地一字一句列明要做甚麼了;再如果…藝術題材是從經濟效益及觀眾反應為主導的話,藝術創作時只要看數本流行雜誌便差不多了。那麼藝術家和作品還需要堅持甚麼呢?愈想愈尖銳…

是次展覽是由藝術群體MIA「純粹獨立藝術家群」所組織的,雖然是一個新的藝術群體,但各成員早已經在藝術領域裡工作了好些日子,也各自發展了一些對本地及視覺藝術的見解,更發現藝術工作並不能孤獨的自說自話,有感覺的就要發表出來與群眾溝通、討論及鑽研,要使本地藝術有更多空間容納更多思想。

策展人及參展藝術家們為是次展覽已籌備了超過一年,期間不斷的進行討論、研究、溝通、反思及整合等等,使策展人及藝術家都找到她們的堅持所在,尤其在全球化的氣氛籠罩下,她們仍堅持要有個人化的創作,直到她們的世界終結時。

Beyond Miracles

Beyond Miracles

May 04, 2007 - May 27, 2007

@1a 空間

在Laurent Pernot 創造的世界裡,影像如夢,如幻影,如記憶般浮現,消失。錄像和幻燈片透過投影機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見證攝人的畫面。但,當我們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它們卻突然消失,潛入一片朦朧中。就如Pernot所說︰「它們閃爍於生與死之間。」

Beyond Miracles 將會展出Laurent Pernot的五組主要錄像裝置作品,每組作品均嘗試表現出生命具悲劇性及不可思議的特質。不同媒體在他作品中的相遇形成一個感知的空間,令人陷入自由、 感官刺激、慾望、矛盾、記憶、迷糊 --- 種種人生中使人著魔的層面。然而,它最終要我們面對的,卻是一條無可避免的問題︰生命是什麼 ?

For Ever (2004) – 新娘裙上光亮的人體影像像夢、像記憶、像真實看到的帶我們到童話世界中的迎睡公主和希臘神話中的尤麗迪絲。

Particles (2004) – 玻璃碎片在與光閃爍的同時,反映著 一個在恆定的狀態下在變態的人體剪影。

Confusion (2004) – 以多個臉孔代替人體的存在,Laurent Pernot 所創造的宇宙充斥著間斷性的存在,正如Marie-Thérèse Champesme 所說「及我們沒辦法看見的形體。因為,存在的都只是光的微粒。」

Still Alive – 斷斷續續的生命、記憶在消失…在詩意的宇宙中,提出一種樹木狀般、宇宙性的人生。

Gravity –  以柔和及抽象的天使對比他們不能飛走那仙境般的環境,天使的臉孔好比夢想多於人性,就像希臘神話人物依卡洛斯。

「Laurent Pernot 所創造的宇宙充斥著間斷性的存在,及我們沒辦法看見的形體。因為,存在的都只是光的微粒。」
Marie-Thérèse Champesme

「這些令人難忘的作品就像是光、時間和記憶之間的冥想。」
Alain Fleischer, Director of Le Fresnoy

talkover/handover

10年回歸前後話 Talkover / Handover

Jul 01, 2007 - Jul 29, 2007
@1a 空間


策展人:何翠芬及魂游

參展藝術家:文晶瑩、梁展峰、甘志強、鄭怡敏、林慧潔、余美明、胡泳儀、又一山人、梁寶山、梁志和、黃志恆、梁美萍、程展緯、郭孟浩/蛙王、陳式森/三木、陳育瑤、謝炎安、曾德丰、劉建華、劉掬色、鮑藹倫、李可穎、蘇慶強

回歸十週年,那邊廂看到舖天蓋地似是而非的慶祝活動;這邊廂鐘樓碼頭都隨風而逝,回憶都只留在心裏。在浩浩蕩蕩的大時代裏,香港的文化與歷史又能承傳多少?在歌舞昇平背後,誰會關心香港的本土文化的承傳?誰又在意我們如何回應這個大時代?--就趁回歸十週年,讓我們透過一群藝術家的對話,重新檢視香港回歸以來的文化史,重塑香港的藝術圖象。

1a空間將與亞洲藝術文獻庫合作,邀請了十二位回歸時期活躍於香港藝壇的藝術家參與「Talkover/Handover 10年回歸前後話」研究計劃,再由他們各自邀請一位現活躍於香港的藝術工作者對話九七。然後,二十三位藝術家及藝術工作者,將會把對話延伸,以不同媒介、 素材的作品,以展覽形式,於7月1日至29日期間,呈現他們十年前後對個人、社會、政治、藝術等的反思。

參與是次計劃的藝術家可說是一時無兩的組合,包括:曾代表香港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陳育強、鮑海倫、梁志和、又一山人;九七前後已見活躍的藝術家:梁寶山、黃志恆、文晶瑩、曾德平、梁美 萍、郭孟浩、劉掬色、甘志強、林慧潔、蘇慶強、胡詠儀、陳式森/三木;以及一班新進年青藝術家及藝術工作者:程展緯、謝炎安、劉建華、李可穎、梁展峰、鄭怡敏及余美明。

「10年回歸前後話」源於亞洲藝術文獻庫一個同名的研究計劃,該計劃除了旨在收集及有系統地整理回歸時期的香港藝術,亦希望以藝術家主導的方式,透過相互討論、對話,透過重新檢視、回顧香港當代藝術。獨立策展人何翠芬及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員魂游並邀請藝術家以個人或合作形式進行創作,經過凝聚、交流和再創作的過程,在七月份舉行的展覽裏呈現他們在回歸十年後對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反思與回應。

展覽除了呈示藝術家的錄像、攝影、裝置及繪畫等作品外,亦會展出研究計劃的初步成果,包括藝術家訪談片段、回歸時期香港當代藝術資料及相關文獻等。

那怕鐘樓碼頭都隨風而逝,就讓我們自求多福,集結藝術家、策展人、藝評員及社區各界的能量,一起檢視走過了3,652日的光境,從不同角度反思香港回歸十年後的藝術發展狀態。在回顧與展望裏,展現香港的斗轉星移……

現場

現場

Aug 11, 2007 - Sep 02, 2007

@1a 空間

是次展覽Locale展出六位英國藝術家的最近期作品,從他們的作品可看出他們對地方場景、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敍述的關注,並探討社會、歷史和全球的力量如何去塑造生活經驗。於Locale展出作品的藝術家多以藝術家本身的所在地的觀點出發,反映及展示出他們的作品的同時亦是他們對於這個香港展覽的回應。每組作品皆是透過研究調查及對話而成,是次展覽亦希望反映視覺藝術界的轉變-從畫室的靜止時間轉化為批判性的對話。

Becky Shaw 的作品Killing Time 是借文字及幻燈片帶出其敍述性。Shaw 的作品探討團體經驗、物主及著作者的身份、轉變及失去的狀態。而Killing Time 是關於一個女人死後遺留下來一個有印有“foreign”記號而沒有蓋子茶壺的故事。

Melanie Jackson 取材自聯合國網頁上一張女人正在種植的圖片製作了三幅圖像。圖像是來自網頁的其中一個以最少的天然資源來維持生命的硏究。Jackson以二百鎊英鎊於網上公開招募世界各地不同的動畫畫室共同參與,Root Entry便是這個計劃的成果。

Kwong Lee的 Mr Francis, Mrs Lee and Me 是一個雙頻道的錄像作品,講述居住於香港的Mr Francis及居住於英國曼徹斯特的Mrs Lee的移民的故事。作品展現經歷個人及時事歷史、文化適應、歸屬感及公民權的生活經驗。

Emma Rushton Derek Tyman 會以近年來於英國舉行的中國藝術展覽的海報及資料重新裝飾1a空間的前後門。展覽的前後門代表著曼徹斯特的早期房屋,同時亦是香港新界新建的房子。

Paul Rooney的 Dust (Room 302) 是一組聲音和酒店窗外的利物浦麥西河畫面。從酒店工人半唱半讀出Brecht-Weill的Pirate Jenny,演繹出各種各樣的歷史時刻。

是次展覽Locale是由Rushton and Tyman所提議的,亦是去年四月由1a空間主辦的項目之一香港花園在土瓜灣計劃的延續,當中包括Kwong Lee的出版刊物。

i.e.llusion

i.e.幻覺

Sep 07, 2007 - Sep 28, 2007

@1a 空間

i.e., 是由七位在世界不同地方創作的藝術家所組成的,他們各自探索人間仙境和魔幻成真的存在性。他們的作品展現不同程度的幻覺,透過探究表演性、實驗性和即興的 元素,對烏托邦思想在社會內的真實存在性作出疑問,並利用多樣化的媒體,如表演、攝影、錄像和音效等表達個人和群眾的歷史回憶,傳遞社會共同習俗。雖然他 們的作品以不同的形式範疇展示,但全都是因有著雕塑家般的洞察力而引起,使他們能把概念提煉成實在的物像。藝術家透過個人的美學觀點和概念的呈現,使一個 地方的實在奇異地轉化和重新被演繹。最後,物體和經歷變得不可分離。

Benjamin Bellas
認為在精神最平靜的時刻,正是大腦施展惡作劇之時,而幻覺亦隨之發生; 就像某種智力與情感的爭鬥,最後展現成某種物質存在,像是佛洛依德式的迷戀,或是…

Justin Cooper
以探索平衡、人與人之間的權力競賽、成長的掙扎及荒謬的人類心理精神活動為題材,透過表演、錄像及雕塑為主要媒介,創造出挑撥性的關係。他的作品既高度私人化,但亦涉及社會問題。

Stuart Keeler
會於香港作直接現場創作,透過日常生活觀察已有的制度,細察全球化理論背景對這周邊「地方」的影響,並對本土性與現場性提出疑問。默默地對都市形態作調查、融合和提問成了他的創作歷程。

Clinton King
的最新作品介乎於直觀與邏輯之間,對人類慾望和需要所屬的潛意識世界之連繫提出疑問,同時亦研究情感愛慕、價值及自欺的本質。
"Even beastliness and evil shine forth enticingly in the false glamour of aesthetic Beauty" - Carl Jung

Noelle Mason
轉化隨手拾來的圖像、物件及事件的背景,使從夢幻似的視覺體驗得以曝光。

Ross Moreno
探索東部超自然力量的傳統,與及以神奇力量作為一份餘興之關係。Ross亦細查這種關係如何塑造成西方的唯靈論。他會創作一系列圍「東方」之謎的作品,最終以雕刻物件配合互動的表演形式呈現。

Magdalen Wong
會重新發現世俗隱秘的建築物中地理和方言關係,並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探索神聖的地方,為不能到達的無邊宇宙下一道分明的界線。

拾月當代《再》— 再﹒回﹒憶

拾月當代《再》— 再﹒回﹒憶

參展藝術家:鄭炳鴻、張康生、蔡仞姿、泥人、馬琼珠、王浩然、黃頌恩、余偉聯

Oct 04, 2007 - Nov 04, 2007

@1a 空間

每一件藝術品都捕捉著一段回憶,或是藝術家創作時所留下的痕跡。是次展覽「再‧回‧憶」主要探討真實經驗的重述、重 新思考、重新操作、重新創造、重新組裝的概念,而展覽作品正是這些創作過程的忠誠見證。1a空間邀請過往十年曾經合作過的藝術家參與是次展覽,並一起回顧 與前瞻本地藝術的發展。

開幕當日,觀眾會體驗到王浩然的表演Bless All Ye Who Enter Here。一隊驅邪法師會表演一場長達兩小時的驅邪法術儀式,以洗淨1a空間畫廊內一個三平方米的四方空間。屆時歡迎觀眾進入該空間,一同被淨化(或詛 咒)。法術儀式將會被錄音,於展覽期間播放。
另外,1a空間會舉辦工作坊「復興傳統」,邀請 居於鄰近的長者與藝術家分享已被遺忘的習俗儀式,及日常生活用品的製作工序。在整個交流過程中,長者有機會了解當代藝術,並參與其中,而工作坊的記錄影片 亦會成為展覽品之一。展覽期間將有為公眾而設的導賞團及交流會,供藝術家分享其創作心得。

拾月當代《再》
香港八大當代藝術空間及機構薈萃同一主題下
1a空間/藝術公社/亞洲藝術文獻庫/香港歌德學院/香港藝術中心/奧沙藝術基金/Para/Site藝術空間/錄影太奇攜手呈獻拾月當代,以整個十月宣傳推廣當代藝術。

追溯﹒轉移
追溯﹒轉移
Nov 17, 2007 - Dec 23, 2007
@1a 空間
《追溯‧轉移》主要探討物件的表現形式與轉移。物件,是指對已有形態及/或結構的選擇,繼而在這些基礎上追溯、轉化及詳述。轉移,是指轉譯或轉換某表現形式為其他媒體的行動。對藝術家而言,「追溯」與「轉移」二字可因應情況而互相易位。

是次展覽《追溯‧轉移》是關於個體身處異地時的初步觀察;展現作品由傳統的象徵背景變革至現代與後現代的糅合的感覺。Chris Rothermel最近的作品著眼於日常觀察得來的一些簡單形態與結構,由原來的狀況與背景逐步轉化為完全特殊的合成物。

在觀者與作品之間,感知與空間的界線是有待協商的;而作品的意思、親密感、反思、公共性一詞的概念與普遍的認同編結在一起,令觀者能於不同層面欣賞展覽作品。

關於Chris Rothermel
Rothermel 教授分別於喬治亞大學及俄勒岡大學獲得藝術學士及碩士學位(主修雕塑)。期間他於Johnson Atelier Technical Institute of Sculpture當全職學徙學習石刻與金屬鑄造。之後他在Stone Division與世界知名的藝術家工作,運作先進的石雕機器。他曾於丹麥、緬因州、美國當駐場藝術家,展示作品並教授工作坊。在香港浸會大學當教授前, 他於喬治亞州立大學教授雕塑與設計。他曾於美國舉行三個個人展覽,亦於美國及意大利舉辦多個聯展。他的作品在紐約市、新澤西及俄勒岡均有畫廊代理,作品由 美國各地私人收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