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藝術 - Para Site「貴腐」閲讀材料:藝術家座談回應
Jan
藝術的範圍廣而深,包括文學、傳統工藝、音樂、視覺藝術⋯⋯。藝術探討的議題亦相當多元化,大至世界大事如全球暖化,反戰宣傳等,小至日常生活,個人的情感抒發,為情人或情婦繪畫的肖像等。因此,當我們觀賞作品時(尤其是當代藝術),可能會認為作品難以理解,此乃非常正常。
當遇到一些難以閲讀的作品時,最直接是看或聽創作者介紹。可惜展場多數只介紹作品名稱、作品尺寸、媒介等。幸運的是我們活在網絡之下,可以參加或重温藝術家座談會。
看不懂
Para Site於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舉辦了「貴腐」第一階段展覽,其間「『貴腐』閲讀材料:藝術家座談」邀請了參展的九位藝術家其中三位作線上分享及對話。朱凱丁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藝術學院畢業後一直專注陶藝和未燒陶泥創作,並活用技術呈現是次混合媒介陶瓷裝置作品——《573°C :內嵌聚集體》。從圖片中可見,作品看似一個垂吊着的鑼,圓心位置的材質有少許反光,中心向外擴展的下一圈是由偏白色水泥物料組成。第三圈表面帶有粗獷的灰色網狀紋理,看似藤椅的織網。最外一圈有些略大的顆粒之物其面,且不太平滑。從側面可看到很多不同大小和形狀的深灰、磚啡色、白色、透明類似石子混合於當中。筆者對於陶藝認識尚淺,單憑圖片,這將會是另一件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作品。
朱凱丁的作品其實想回應我們對時間的認知。香港人經歷了多次社會運動,其中地鐵站裏的一個時鐘被破壞的事件令她難以忘記,並以此為題材。作品其實是模仿時鐘的形狀。圓心是流動的陶泥(內有氧氣泵),她解釋希望能呈現陶藝及創作過程時帶給她的感受,而非只是一件純粹的陶瓷作品。第二圈看似是白色水泥,其實是由磨成粉狀的石英塗抹而成。第三圈的灰色網狀紋理則是由索帶倒模再以陶藝技法加工。側面所見到的是白水晶(石英其中一種形態)及朱凱丁於街上拾到的磚碎。石英其穩定度極高所以亦廣泛使用於時鐘內。陶泥和釉藥中亦能發現石英。對於朱凯丁而言,石英有如理性般的存在(石英時鐘),同時亦以不同形式出現於她的日常生中(陶藝)。因此選擇以石英貫穿整個作品,而作品名稱正正就是關於石英的化學特徵。
聽着創作者的娓娓道來,整個創作意圖變得細緻具體。同時再次體會到當代藝術,往往並不能單靠觀看者自身的觀察力及洞察力,亦非常依賴創作者為作品解釋。如作品並不能直接傳達創作者的想法,是否視為創作的功力不足或不合格的作品呢?另一位藝術家朱嘉喬在討論環節提到她個人認為好的作品應具備治癒性或使人從身經歷一次。這次創作時一直思考作品易讀性,又或者可以學會 Beauty of not understanding (看不懂的美)。
看不懂的美
朱嘉喬是位全職藝術行政工作人員並專注文字創作。她的作品《Fall》是一個寫作的場景,幫助觀眾代入創作者角色,進入當時寫作的時空。埸景中有一枱一櫈。枱上左邊放有一盆植物,右邊有一盞枱燈照著中間的打字機。打字機上放有幾張紙,兩旁放着四本書。櫃桶半開,擺放了一束乾花。四書本分別來自三位作家。當中包括Georges Didi-Huberman 所寫的 Survival of the Fireflies,書中以比喻指出當社會不允許反抗,在苦難中看到希望。朱嘉喬將書中有關 light (光)和fireflies (螢火蟲) 的詞語以塗改液遮蓋。透過介入文本,探討erase (抹去) 及forgetting (遺忘) 並回應 city is dying (城市已死) 的狀態。城市不單已死 ,她認為其實城市已經死了很多次,city is falling (城市墜落) 更為貼切。
從座談會的圖片,未能看到被塗改後的內文,但可以想像到塗改必然增加了閲讀難度及理解原文意思。同時,閱讀者亦被強行提供了更多的空間聯想,在不明白之中可能體會更多。
適當的「看不懂」,有時可以是刻意,可以是手法,可以是正常。理解作品時需要大量基礎及知識,我們難以完全掌握各地歷史文化背景,各種媒體的運用技巧,加上香港的藝術教育亦相對不被重視。下次當你自以為掌握到作品箇中奧妙,反而更應當心。
看不懂,不用怕。只怕你不看。(問題:依句會唔會多左?😂)
Jan
圖片來源:Para Site YouTub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