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晚安,遊走文字與運動創作的何倩彤

Helen Leung


2023 年 11 月 5 日星期日早午餐時段,何倩彤身在台南,盤腿坐在電腦前,神情輕鬆向著鏡頭另一方、身在香港牛棚 1a space 空間的我們打招呼。何倩彤 2008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她是香港全職藝術家、作家, GOOD NIGHT GYM 空間主理人。何倩彤早期的的創作以鉛筆畫為主,靈感大多來自文本,尋找即將逝去的時間和關係。她從生活日常、運動中經歷無以名狀、如被針「拮」的刺痛感,分享創作世界以外的思緒和想像。 



失眠的創作者


何倩彤曾經在訪問中提過她對創作時間有很強的紀律性,白天在工作室規律地工作,每日至少讀一百頁文本。夜裡,她經常失眠。問及失眠症狀歷史時,她說自小就睡不好,多夢,夜裡發惡夢。失眠的狀態可不是睡不著這麼簡單。她經常讀關於失眠的文本,患有失眠症狀的故事傳記,其中比爾.海斯 Bill Hayes 的《睡魔:一個失眠者的自述》 (Sleep Demons: An Insomniac’s Memoir) 提出失眠是夜晚活著的想法呈現不一樣的生活視點。失眠的時空開啟獨特視覺觀察世界與身邊的人,《睡魔》故事中失眠的孩子意外發現夜間的媽媽展現不同的形象,抽著煙做家務,請孩子喝汽水聊天。何倩彤也在夜裡觀察睡得半死的身邊人、街上的人、經驗日夜間狀態不同的面容百態。 睡不著的時候起來讀字典、聖經。她在 2022 年失眠的晚上讀字典,把字典的動詞、例句抽出來,與伴侶簽了近一千張契約,創作塞滿幾個大硬皮文件夾的《共同契約》。 她特意進行基因測試確認她是夜型人,與讀人類學的朋友聊到世上晚睡、失眠的部落還生存,只要睡得足夠就可以了。她笑說:「可能有咁多時間燃燒生命做創作就係因為訓唔著。」 



從文本開始創作的刺點 


大眾接觸何倩彤的作品較多從 M+ 博物館藏品例如《吾友烏有》開始,她在 2012 年創作的虛構電影節,挑選二十八部電影在電影節上映。《吾友烏有》系列作品包括電影界海報、上映時間表等。何倩彤的作品起源多以文本(text)開始,文本不限與文學作品、書本,還有電影,演出等。選定作品議題後,她一般會花時間以大量的研究,文本閱讀深入地切入議題,釐清事件脈絡。過程漫長的研究方法容許她確立事實基礎,「道德上有許可再現他人故事。 」

但她亦提出:「做藝術不是有功就有勞,作品簡簡單單都可以好正。」她會反思到作品與創作者關聯更為重要,展現藝術家關注的是什麼,「做 art 係要問得更加多,或者將連結諗得深啲。」她認為創作中缺乏內在驅動,很難牽引觀者與作品有連結。然而,驅使她以閱讀、大量研究資料開啟的創作方法是那些莫名其妙,無以名狀、反覆在腦海刺到她的事件、故事,成為創作中的刺點(註1)。 


《殺,這是我的身體》,《吾友烏有》系列  2012,鉛筆紙本。© M+,香港  圖片來源: https://www.mplus.org.hk/tc/magazine/from-the-collection-hong-kong-inter-vivos-film-festival-by-ho-sin-tung/ 
《習慣每夜三點四十九我準備去戰鬥》展覽現場  圖片來源:Touch Gallery Instagram  

GOOD NIGHT GYM :運動與創作生活重疊的場域


看來文靜的何倩彤運動年齡比創作年起來得短,開始運動的契機可算是無心插柳。 2014 年因朋友要減肥, 應邀一起上拳擊課,運動對體能很差的何倩彤帶來很大感官衝擊。朋友一個月後放棄拳擊課;何倩彤卻持續下去,三年來沒有缺席過每星期三節拳擊課。她喜歡一對一,節奏明快的拳擊運動,與單獨、漫長的研究型創作工作模式大不相同。運動給予的體驗是一瞬即逝,搏擊運動需要他者與自己互動,對話。 經歷不斷練習,重複找尋一瞬即逝的刺點,做運動是生活的內在經驗累積。 

近年她的創作加入運動、身體相關的元素,如今年 5 月在 Touch Gallery 舉行個展《習慣每夜三點四十九我準備去戰鬥》展出以布本畫作為主,題材圍繞夜間人們在公園運動的作品、畫面看到身體在不同空間運動的身影,畫作是在 POWWOW 空間創作。

運動複合空間 GOOD NIGHT GYM 空間位於銅鑼灣富德樓 3 樓, 前身是何倩彤在 2021 年與朋友藝術評論人查映嵐及藝術家冼朗兒成立的空間 POWWOW 。空間提供不同的課堂讓文化界朋友運動,強身健體。何倩彤除了偶爾參與課堂拍照發怗文,也會處理課堂行政事務,在空間工作。何倩彤提起 twitter 帳號: writers doing normal shit 分享藝術家日常做運動的情境, GOOD NIGHT GYM 空間也張貼帳號怗文,提醒藝術家還是要生活,用身體創作。 對何倩彤來說,運動除了是鍛鍊身體的方法,它佔有比創作素材更重要的崗位。她說「運動不是(藝術家的)footnote(註腳)」。 


GOOD NIGHT GYM 2023年10月28日開業第一課 - 巴西柔術

運動與個體、他人的連結


運動帶來的衝擊大於讓身體強壯,讓她打開另一個感官思考,感知世界。過往用文字爬梳無法理解、說不出口的鬱結,「原來有啲野係要用身體講」。何倩彤憶起大學時藝術系教授評價學生作品時,道並不是所有不能解決的經驗都要變成作品,可能出外跑步、抱著一個人、大哭才會找到情感出口。當文字無法處理那些「 kick 住」無以名狀的情緒,運動反而提供另一種視點思考。 

做運動亦不是一種單向挑戰自我的練習,是連結個體的契機。經營 GOOD NIGHT GYM 給予一個空間身邊文化人做運動,互相打氣。她常鼓勵在 GOOD NIGHT GYM 的學生「做運動唔需要堅持,唔鐘意堅持都無用」,最重要是過程中找出「拮到」自己的原因,才會堅持下去。她觀察道:「整體大家都好似等待某些事情發生,等待既時間可以用唔同既活動或態度經歷等待既時間.. 呢個地方(香港)需要更強壯,更健康既個體, 先會變成更強壯既整體。」 

如 GOOD NIGHT GYM 空間介紹寫道:日出而作,日入修行,夜裡暫別戰友,最常道的是「晚安」。何倩彤在運動和失眠日常中找到「拮到」自己的刺點,在創作與生活間靜待睡意消逝後的光明。運動不是藝術家身份的註腳,只是創作的某個起點。 



[1] 註:刺點(Punctum)意指存在於照片中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能夠讓觀賞者引起共鳴的作品解讀。刺點的出處羅來自羅蘭巴特的著作《明室:攝影扎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Instagram Social Icon

​Search by Tags

Join our mailing list

Stay tuned with the contemporary art world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Wechat Logo
  • Black YouTube Icon

1a space @1998-2025

T: +852 2529 0087 | E: info@oneaspace.org.hk

Unit 14, 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63 Ma Tau Kok Road, To Kwa Wan, Kowloon, Hong Kong

1a space, founded in 1998, is an independent, non-profit making contemporary art space founded by a collective of Hong Kong artworkers. 1a space presented more than 170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in Hong Kong over two decades.

bottom of page